李杜魂断求职路【求职面试技巧】

  自西汉以后,历代统治者都高调宣扬“唯才是举”,后来还长期实行“以文取仕”制度,无疑给那些身在困境中的莘莘学子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李白杜甫毋庸置疑是其中的皎皎者。在崇尚诗歌的盛唐时期,他们满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学谋得一官半职,进而立足上层社会应该不成问题。然而,他们虽然一生执着追寻,穷尽了所能,在求职之路上却充满坎坷,终生不得志,最后客死他乡。


  李白(701年~762年),号青莲居士。李白出生于商人家庭,在少年时不仅显现突出的文学才华,据说其剑术也极为高超,颇具仙风道骨。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好汉如果再得到高人提携,理应大有作为。李白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等待刘备三顾茅庐,而是主动出击,寻找发展的机会。开元八年(720年)前后,年方20,身怀凌云之志的李白离开家乡江油,拜见渝州(今重庆)刺史李邕,希望通过其引荐谋得一官半职,却遭到李邕的冷遇。年轻气盛的李白对此非常不满,有诗为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李邕》)。


  在挫折面前,心高气傲的李白没有灰心,因为他一直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毅然经三峡出川,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正好反映了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美好心境。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李白不仅漫游在长江中下游各地,还来到中原、山东地区和唐朝首都长安,此间他结交了不少名流,其诗作也名满天下。杜甫曾称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然而写诗并不是李白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他人生的敲门砖。他希望通过结交王公大人并得到引荐,进而获得朝廷重用,登上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李白祖先当年获罪被迫逃至碎叶城,成为“胡商”,后又擅自“潜还广汉”,其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其兄弟都未能走科举入仕之路。所幸唐朝并未把科举作为文人入仕的独木桥。李白经历了无数次投石问路,却依然毫无着落。他起初大概没有想到文人入仕竟如此困难,一度备感失望和沮丧,曾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李白一生结婚四次,其中有两任妻子出自名门,她们的祖父都曾当过宰相。李白虽然攀上了这样的高枝,依然未能给他的仕途带来转机。


  直到天宝初年(742)八月,42岁的李白在高人(玄宗妹妹玉真公主或道士吴人筠)的推荐下,终于被唐玄宗召见。李白接到召令,心情极为兴奋,自然想起朱买臣休妻的故事,以为自己奔走多年终于获得了正果。他在山东与家人告别时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达长安不久,李白果然见到皇上并得到了赏识,但只得到“供奉翰林”的职位,就是做皇上的文学侍从。这与李白长期以来所期盼的相去甚远,时间一长,难免生发一些怨言。据传李白在《清平调》中的“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及《妾薄命》中的“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等诗句中表面写的是汉朝人物,实际上影射了杨贵妃,并招来杨贵妃的不满。仅仅三年后,李白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实际上是扫地出门了。李白重新过起漂泊不定的生活,长期在江、淮一带盘桓,心情极度苦闷。“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就是他当时苦闷心情的写照。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游宣城时这样写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在长安任“供奉翰林”期间,亲眼目睹了唐朝政治日趋腐败。宫廷内声色犬马、歌舞升平,统治者只顾追求享乐,奸臣当道,贤能受屈。怀才不遇的李白眼看自己壮志难酬,一时感到极度悲愤和绝望:“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虽一时还做不到像稽康那样宁死不为官,却钦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他也宣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自比圣贤,既然不为世俗所容,就只好从古代圣贤那里寻觅知音,并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来自我安慰。然而李白终究耐不住寂寞,做不了稽康、陶渊明。他在入世、出世这条路上,往往一步三回头,内心极为矛盾,始终心有不甘,即使四处求仙访道也不能帮他彻底摆脱俗念。李白眼看自己渐入人生暮年,而壮志未酬,对白白流逝的时光充满了焦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755年底,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退位,杨贵妃与一批权臣先后死于非命。长期压在李白心头的巨石已不复存在,55岁的李白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希望为平叛建功立业。不料永王与唐肃宗兄弟反目,进而被杀,李白也受牵连获罪下狱,不久被流放,中途遇赦后继续流落在江南一带。761年,年过花甲的李白依然不甘寂寞,当听说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叛军时,他欣然北上,欲参军入伍为平叛建功立业,后因病只好半路折回。次年(762年),一生郁郁不得志的“诗仙”李白终于魂断安徽当涂。


  杜甫(712~770)的求职之路与李白的遭遇非常相似,而且比李白更加不幸。杜甫的祖辈世代为官,其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杜甫称“吾祖诗冠古”。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兖州司马等职。杜甫7岁学诗,15岁扬名,年轻时先后赴洛阳、长安应试科举,均落第。741年,父亲病故,家庭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杜甫不得不离家寻找出路。他像李白一样,不断向权贵们奉献自己的诗作,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虽然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此间却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均见《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悲惨生活,近乎于乞丐。杜甫34岁就来到了长安,期盼谋得一官半职。直到天宝十年(751年)正月,朝廷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40岁的杜甫决心抓住这次机会直接向唐玄宗自荐。他赶紧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於南郊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自荐求职信一起进献给唐玄宗。杜甫在信中称自己“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唐玄宗看了以后,觉得杜甫是个人才,当即批示有关部门让他等候任用。杜甫为此又苦苦等了4年,直到755年10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负责看管兵器库房等,为从八品,相当于今天的副科级。此刻已是安史之乱前的一个月。同年11月,杜甫从京城去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家,途经骊山时,获悉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华清宫避寒享乐。安禄山已经造反的消息尚未传来。虽然秋收刚刚一个多月,但杜甫沿途所见民生凋蔽,到家后才得知幼子已经饿死。于是他带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不朽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流传千古的警世名言。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后,杜甫北上灵武欲投奔新登基的唐肃宗,但半路被叛军所俘,约半年后才冒死逃了出来,最后终于投到肃宗旗下,被任命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可以参与朝廷议事或上书言事。不久发生了房琯罢相事件,杜甫为此忠言直谏,却触怒了龙颜,险被治罪,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官军在相州大败,长安洛阳一带出现大饥荒。杜甫微薄的薪水无法养活家人,于是他辞掉官职,携全家随难民向西逃荒,赴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等地。杜甫原打算去甘肃投靠亲友,哪知亲友自家也朝不保夕,所能给予的帮助极为有限,加上陇上自然条件比关中更为恶劣,若到冬季全家将无御寒之物。杜甫一家人在甘肃只呆了3个月,便决定南下去气候温暖湿润的成都谋生。当年年底,杜甫一家抵达成都,一时无处落脚,只好暂时借居在浣花溪寺。杜甫在途中不仅自身历经磨难,同时也目睹了广大人民的种种不幸与苦难,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败。面对严酷的现实,忧国忧民的杜甫写了大量诗歌,流传下来的就有200多首,其中“三吏﹑三别”等都是杜诗中的杰作,表达了对饥寒交迫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他还在诗中呼吁:“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希望统治者改善人民的生活处境。


  760年春,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了草堂,并断续住了5年。此间,杜甫一家先后得到彭州刺史高适、剑南节度史严武等人的救助,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严武还推荐杜甫做了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是个从六品的虚职,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杜甫实际上过着靠友人接济的清苦生活,如此人生境遇使他变得极为谦卑,已经完全丧失了传统文人的自尊,更谈不上孤傲了。他在《徐九少尹见过》中这样写道:“交新徒有喜,礼厚愧无才”。认为自己那平庸的诗不足以报答友人的厚礼。尽管如此,人民诗人杜甫仍没有忘记还有许多更为不幸的人,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唯一的依靠,不得不举家离开成都,再度漂泊,于768年出三峡,辗转于江陵、公安一带,年底抵达岳阳。5年前,当安史之乱被平息时,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曾这样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然而,美好的希望和梦想如今已在现实面前被撞得粉碎。杜甫58年人生的最后两年漂泊于洞庭湖及湘江一带,屈原的亡魂已在此飘荡了一千多年。770年冬,一生坎坷、饥寒交迫的“诗圣”杜甫,终于魂断长沙至岳阳的船上。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韩愈对李白杜甫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李白杜甫的诗文在当时就拥有很高的声誉,而且也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他们还一度供职于朝廷,却始终未被重用,因为唐朝统治者真正重用的还是皇亲国戚、王公贵族和奸佞小人。千百年来,人们对屈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一向深表同情,因为他遭遇了昏君。而对贾谊、李白等人的怀才不遇却多有微词,认为他们既然生逢盛世明君,一定是其自身存在严重缺点,令皇帝实在无法重用。这其实是历代统治者编造的弥天大谎,以掩盖其“唯才是举”的极端虚伪性。令人欣慰的是,人民的眼睛是明亮的,历史对李白杜甫也是非常公正的。



还在烦恼怎么查询快递的送达状态吗?
快递100免费通过短信告知你的包裹投递状态!点我试试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李杜魂断求职路【求职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