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奶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一、陕西奶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奶牛数量和产量的发展。至1949年解放,全省奶牛存栏仅260余头,主要集中在西安市。当时,全西安市有大小奶牛场28个,奶牛存栏220头,年产牛奶29万千克,单产仅3000千克。1957年奶牛存栏达到2000头,牛奶产量3250吨,人均占有奶类0.2千克/人;到了1982年,全省奶牛存栏1.2万头,牛奶产量21755吨,人均占有奶类3.8千克;到了1988年,奶牛存栏5.0万头,牛奶产量105209吨,奶类总产达到238932吨,是1955年的159倍,人均占有奶类7.6千克是1955年的39倍。到了2008年奶牛存栏已达到53.38万头,牛奶产量164.4万吨,牛奶总产值41.02亿元,泌乳牛平均单产5020千克,人均占有奶类52.5千克。其中单产比1949年增长了67.3%,人均占有奶类是1955年的263倍。年存栏数和奶产量见附表。

    2、乳品加工厂的发展。解放初期全省几乎没有一家乳品加工企业,1958年建成了第一和第二奶站(红星、红旗乳品厂的前身),也仅仅是加工消毒奶而已。随着奶畜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国家为了配合不断发展的奶畜养殖业,50年代兴建了富平、扶风、长武、美乐公司四家乳品厂。60年代兴建了阎良乳品厂、70年代初建起了陇县、大荔、蒲城县、三原、渭南、临潼乳品厂;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先后办起了富平乳品厂新厂、千阳、蓝田、凯达、西安临潼相桥(银桥集团前身)等16家乳品厂;90年代及最近几年又相继建起数十家乳品厂。目前在陕的乳品企业已达95家。日处理鲜奶能力为8000多吨,年加工能力300万吨。

    3、规模养殖发展。1949年至二十世纪60年代,全省仅有西安农垦系统等不多的几家奶牛场,存栏奶牛2000头。1958年6月投资建起了宝鸡市国营奶牛场以及宝鸡市农牧良种场;60年代建起了陇县城关奶牛场、白牛寺奶牛场。80年代西安农垦系统又在草滩建起了3个存栏500头的标准化奶牛场。改革开放后,相继建起了许多规模奶牛场和奶牛小区。据统计,2008年底,全省百头以上的奶牛场已达413家,存栏牛10.82万头,产奶量344452吨,分别占全省奶牛存栏和奶产量的20.3%和21%,其中千头奶牛场已有6家。已建奶牛小区346个,存栏牛54165头。小区和百头以上牛场共存栏牛162368头,占全省存栏牛的30.4%。全省共有机械化挤奶台1097个。

    二、改革开放和党的富民、惠农政策给奶业发展注满了活力

    回顾奶业发展的历程,1979年以前,陕西奶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群众吃奶难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彻底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彻底纠正了长期困扰人们的错误认识。至此发展奶业放到了议事日程。

    制定发展奶业的良好政策是解决吃奶难的关键。1982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率先专门召开了西安市奶业生产工作会议,会议决定:两三年内使鲜奶上市量翻一番,日上市量达到50吨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敞开三扇门,迈开两条腿”即“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牛奶、羊奶一起抓,以国营为骨干,积极发展养牛、养羊专业户和重点户”的政策,同时发出了《关于加强奶业生产和改善城市鲜奶供应的通知》。至此,西安奶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988年西安市奶牛存栏突破2万头大关,城市鲜奶供应明显缓解。

    2001年12月24日,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以奶业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畜牧产业化水平,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后,陕西省各市、县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奶业的发展,从土地征用、资金筹措、办厂手续等方面都给予优惠。陕西奶业发展到了强盛期。2001年底全省奶牛存栏19.5万头,牛奶产量54.03万吨,但到2008年底奶牛存栏53.38万头,牛奶产量164.4万吨,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73.7%和204.3%。

    三、科技进步是推动奶业发展第一生产力

    1、坚持良种选育工作。60年来奶业科技工作者始终坚持牛群改良和推广养牛新技术。建国后,为了改进牛群品质,1951年、1956年、1957年先后从东北、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区购回110头奶牛。西安市1964年从北京引入3头黑白花种公牛,1976年又引进8头黑白花种公牛,对国有奶牛场的奶牛进行改良。1972年西安市参加了北方地区黑白花奶牛育种科研协作组,制订了西安市奶牛育种规划,在协作组组织下开展良种奶牛登记簿制度,凡单产超过5000千克的母牛都进行了登记、造册,开展良种选育,开展种公牛的联合育种,以及参加后来的全国后裔联测。西安市种公牛站1986年培育出全国排名第三的804号公牛,其91头女儿第一胎产奶量平均6442.19千克,乳脂率3.51%,产奶量相对育种值111.287%,在西安市承担的全国17头后测公牛中相对育种值、产奶量指标均名列第一,对改良西安地区奶牛品质起了巨大作用。西安市农垦系统的奶牛场60~70年代初开始推广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70年代开始推广玉米带穗青贮技术;7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美加血统公牛的冷冻精液改良草滩农场奶牛场的母牛品质。80年代,西安市又从美国引进8头种公牛,用于全省奶牛改良,后又相继引进美国和加拿大奶牛冻精、胚胎等对现有牛群进行改良,经过近30年努力,陕西奶牛品质有了根本改变,体型增大,乳房结构及四肢结构得到了改进,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二十世纪90年代在陕西实施的中——加奶牛综合育种项目,通过人员培训、建立西安中——加奶牛良种繁殖场的试点示范、在西安地区奶牛场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等多项技术措施,大大提高了奶牛的生产性能。西安市农垦系统奶牛头年产从50~60年代的3000~4000千克提高到现在的7000多千克,涌现出了一批像西安市现代农业开发区奶牛一场平均单产8000多千克的高产奶牛场。2006年全省开始推广奶牛标准化养殖技术,玉米青贮生产技术,并实施奶牛良种补贴,免费为每头适繁母牛提供良种公牛的冻精两支。使得全省奶牛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全省产奶牛平均单产最终突破5000千克大关。

    2、加强养牛圈舍设施改造革新。从80年代建设第一家开放式牛舍开始,二十多年来,近年建起的规模牛场的设施不断在革新改造,全新的钢架式牛棚上部铺设钢瓦和隔热层,防暑降温效果大大提高,专用的犊牛卧栏,充分满足了犊牛的保温、采食要求;成年牛舍普遍采用槽道同侧的对头式地面饲槽,牛床边安装有饮水器。所有规模牛场都安装了牛奶冷却系统和储奶罐。有近10家大牛场都采用了TMR设备。

    3、坚持奶牛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陕西省奶业科技人员参加和完成的十几项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省(部)、市科技进步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陕西省奶牛科技人员参加的《中国黑白花奶牛品种培育》项目荣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72年~1982年);《塑料细管冷冻精液在奶牛上的应用推广》项目荣获1974年西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9JT-2×10型鱼骨式挤奶台的研制与推广项目荣获1984年西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进外血改良西安市牛群品质的研究》项目、《黑白花奶牛豹花品系的培育》项目分别荣获1987年西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不孕奶牛催乳注射液研制》项目荣获198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西安市500头奶牛核心群选育》荣获1990年西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提高奶牛冷冻精液品质的研究》课题、《奶牛日粮结构鸡饲料配方的研究》项目荣获1996年西安市科技进步三、四等奖;《奶牛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荣获省科技推广一等奖。

    4、加强育种机构建设,发挥育种机构职能。70年代以前,全省没有统一的奶牛育种部门,各地的奶牛场都是自养公牛,品质良莠不齐,血统混乱。1972年西安市农垦奶业参加了北方地区黑白花奶牛育种协作组,制订了西安市奶牛育种规划,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奶牛育种工作。当年建起了西安市家畜育种试验站,结束了各场自养公牛的历史。1980年起建了陕西省家畜改良站,现存栏良种荷斯坦公牛42头,年产冻精30余万份。并相继建起了宝鸡市良种奶牛繁育中心、陕西省良种奶牛繁育中心(得力康)、西安市良种奶牛繁育中心等。对陕西省奶牛群改良作用巨大。

    四、陕西奶业发展的设想

    1、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的奶牛场将是今后奶业的发展方向。据2008年底统计,陕西省存栏百头以上的奶牛场存栏牛奶产量分别占全省奶牛存栏和奶产量的20.3%和21%,部分场家机械化挤奶设备和冷罐运输车装备并没有完全到位,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全省小区346个,存栏牛54165头,仅占全省牛存栏的10.1%,需要扩大。散户养牛条件较差,管理粗放,奶源质量得不到保证。需要组织起来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广标准化养牛模式。

    2、以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为核心,全面开展核心群选育和各项配套集成技术的研究。建立奶牛数据库管理平台,建立全省高产奶牛核心群和种公牛选育体系,实现公牛站、育种场、核心群网络一体化管理,不断提高奶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将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3、发展环保型、综合型可持续发展的奶牛业。研发牛粪生产蚯蚓、发电、生产花肥和食用菌技术,利用牛粪生产沼气技术等其他粪便处理利用技术,不断提高养牛经济效益。

    4、继续开展良种登记制度、良种选配制度,并由省奶牛中心统一领导起来,配合实施好奶牛高产核心群建设和种公牛选育体系建设。

    5、在奶牛集中养殖区搞好区域规划,推广粮草轮作,建立稳定的青贮玉米生产基地,解除奶牛发展的后顾之忧。

    6、研发解决奶牛粗饲料利用的关键技术,提高粗饲料的利用效率,解决奶牛粗饲料来源短缺问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陕西奶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