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变“中国智造”

       

    “中国风”以及“中国元素”从来不是服装界中的新鲜话题,但谈论之声却又始终不绝于耳。因为,它关乎文化——犹如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秘制”味道。当下,设计师、品牌甚至加工制造层面的产业人,都开始想方设法拿到一剂可以妥帖使用的方子,试图将“中国味道”变成一种相对强大的号召力,刷新出服装史上另一个阶段的里程碑。

    中国服装走到今天,一些“领头雁”式的人物都在思考同样一个问题,中国服装的明天会是怎样的?紧跟国际路线是最好的选择吗?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我们立足世界到底凭什么?


     在这个问题尚不明朗之时,记者选择用“中国智造”作为解答这个问题的一个“虚拟方向”——以具有强烈中国特色和民族元素的服装为主打产品,做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内涵的本土品牌。

     与“中国创造”的提法不同,之所以称为“智造”,是需要设计师和产业人动更多的脑筋,将祖先留下的智慧凝结化解、打散再糅入到产品和品牌当中,使中国的服装有一个整体的“民族风格”。对于西方时尚仍占主导方向的今天,这究竟能不能成为产业未来的方向和本土品牌的出路,我们还不能轻易得出结论,但对这一问题探讨本身,表达出的是一种迫切求解的心情。

     “中国气场”业已形成?

     右方观点: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西方时尚还是主流

     大量运用中国元素对于一个受众较窄的设计师品牌来讲或许可行;但对于一个要面向大众市场的品牌来讲是不是会有风险?这种中国元素的东西是否能足够支撑起其未来一个又一个新品发布季?

     对于这个问题,杰克沃克(上海)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长桥有着相同的疑问:“国人穿自己本土品牌的衣服不是那么自信,大部分消费者没有这种自信。在经济发达地区,一些人以穿着国际大牌标识的服装为荣。因为他认为,这表现了他的富有、成功和品位,他感到自信。”

    这是个不可回避的现状。从目前满街的真假“大牌Logo”这一现象来看:一方面是盲目跟风崇洋;另一方面是审美素质的缺失。


     有一位做订制设计师的朋友曾不无遗憾地表示,尽管她所在订制店的牌子是北京响当当的,也有一个专业的设计、制作团队;但仍不乏很多“高端客户”不享受订制的专属设计服务,而是拿着国际一线大牌的图片或者实物来“高仿”。

     这对于设计师的工作来说可能变“轻松了”,“但的确挺让人心寒!”这个感性的设计师如此描述。

     高端客户尚如此,对于那些新一代年轻上班族来说,不殷实的荷包更是无法支撑他们的时尚口味;但这一代人又恰恰受过良好的教育,成长于时尚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对国际流行元素很可能了如指掌,他们要找“李孝利穿版”、要搜索强尼·德普系的围巾……如果让他们爱上本土品牌,除非像西方明星穿了“飞跃鞋”,要不,还真是难上加难。



     右方观点:当然是文化认同感更强的国内市场

     支持这个论点的例证是那些想进一步“攻占”国内市场的一线奢侈品牌的动作。

     很多奢侈品牌都在产品进入期或者品牌发展期开发一些有针对性的中国元素的商品,以求迅速拉近和中国消费者的距离。他们很清楚地知道,一旦运用这些元素,他们的媒体出镜率以及曝光率会格外高涨。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是出于商业目的考虑,只是一时的“猎奇”,并非对文化的认同。那么,让我们看看一个品牌最新的动作——爱马仕将为中国市场推出一个新品牌“ShangXia”(上下),首家门店将于今年春天在上海开幕。

     这是爱马仕家族第一次在中国创立品牌,其收购了上海一家名为ShangXia公司的大部分股份,爱马仕国际集团总裁Patrick

    Thomas表示:“ShangXia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牌,从风格、材料到做工,都将体现中国文化。”公司的目标是推出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同时把握时机,充分利用今年将全面发展的中国奢侈品市场。

    有业内人士分析,爱马仕在中国创立新品牌,除了抢夺相对低端的入门消费群,或许还有“抢救”中国文化的意图。文化元素与手工工艺都是爱马仕历代传承的精髓,而中国拥有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爱马仕高层看来就是一处取之不尽的“金矿”。因此,可以预期,ShangXia将是一个有着丰富中国元素的品牌。


     尽管就目前来看,被欧美文化影响和被日韩文化吸引的消费者还是居多;但从长远考虑,一个民族的发展总要伴随民族自信心的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也会逐渐回归。

     可以看到,消费者正在逐渐回归理性,不会那么盲目为国外品牌马首是瞻。而在文化方面,本土企业更了解本国市场的民众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如果能在对于文化的挖掘上做出更有说服力的举动,争取到有共鸣的国内消费者会更加水到渠成。



     左方观点:国外买手需要“中国性格”来丰富多元的产品线

     国际几大时装周的发布秀基本都兼具订货的功能;但对于中国设计师来说,实现起来却超难——来参观的国外买手会为国内设计师优秀的设计喝彩;但却从未出手签过什么单子。为什么上了国外T台的设计师鲜见达成什么交易?国外市场不需要“中国元素”?答案恰恰是否定的。

     在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之后,港资怡东(宁波)公司不但通过“中国元素”救了命,还获得了近5%的利润增长。去年3月18日,公司将23万件前后印有中国图腾动物抽象图案的服装全部交到美国经销商手中,产品被分销到美国、日本、俄罗斯等17个国家,并进入到品牌服装专卖店。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美服装销售市场疲软;但为何偏偏这家公司获得转机?原因就出在融入中国元素设计的品牌服装在国外市场俏销。危机之后,该公司出口到欧美、日本市场的500多万件服装中,含有中国元素设计的就将近一半,公司订单从2009年初一下子排到2009年7月。这家做了10年OEM的公司原来一直严格按照订单要求的样衣生产,从未对设计提出任何建议和意见,更不要说修改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到中国旅游参观的服装设计师和厂商对中国元素有了更多的认同。年底,为走出金融危机的困境,与怡东公司有业务合作的一些品牌服装生产商决定拓展服装设计内容,加入中国元素。连公司负责人都没想到,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现在这样重视中国元素。

     该公司负责人说:“加入中国元素设计的服装供不应求,与公司长期合作的欧美品牌服装公司都要求提供中国元素的原始设计素材。”

     这个案例应该给那些抱怨“中国风”没有市场的人一个警示:当外贸型企业从OEM向ODM转型时,别忘尝试“中国元素”,加上些你感觉司空见惯的小元素,没准一不小心就成了“抢手货”。

     中国元素怎样才好卖?

     右方观点:传统元素应用要“高级”

     这里说的高级,并不是说材料一定要多珍贵,工艺一定要多繁复,而是说手法要不落俗套。不是简单的嫁接或拼贴,而应是一种升华。

     目前,很多国内品牌和设计师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践行。爱慕就是一个善于挖掘各门类艺术的代表,曾将剪纸等很多传统元素应用于内衣设计,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立如在公司举办传统蓝印花文化展时曾以蓝印花为例,讲如果直接将蓝印花的图案形式贴在内衣上,那就大错特错了,了解蓝印花是为了挖掘一些图案的意涵,诸如蓝印花中常用“蝶恋花”表达“爱慕”的感觉,抽取的是一种元素,而不是照抄。

     在这方面,国际大师们很早就走在了前面,JohnGalliano为Dior设计的1997年秋冬系列中一款红色旗袍堪称此中经典。说是旗袍,但完美合体的斜裁打破了传统旗袍的平面裁剪结构,丝绸亮缎的“中国材质”加上典型的中国工艺刺绣,配上从未被这样用在服装中的流苏饰边,显得非常神秘高贵。整体看上去,不用加任何说明就知道其灵感的来源地;但又没有一个地方是曾经有过的形制。

     这就是大师的高明之处,设计中运用浓郁的文化元素,做减法可能要比做加法更出彩。比起青花图案铺满全身,有时候,只做一个包边或者只作为白色裙摆下忽隐忽现的衬里,都能浓浓地散发出中国味道;书法的运用也未必把纸上的直接搬到布上,可能只留个偏旁部首,残缺的部分依然能代表整体;京剧脸谱也可以将经典的配色和流线型的纹理形状抽取出来,而不是五官俱全地放在某处。

     并非所有的简单拼贴都不成功。在北京南锣鼓巷有一家小店叫“创可贴T恤”,它的设计理念通过曾经的纸质地铁票,过去年代的商品标签,这个城市里每天司空见惯的的物件等等形象地表达出来,以重新唤起今天的人们对昨天时代经典的美好记忆。无论是“宫保鸡丁”图案,还是“八两粮票”,只要将图案贴到T恤上,便很快销售一空。于是,这个北京原创品牌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建筑工地起重机旁的玫瑰花丛、毛主席头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等这些看似平常或已被遗忘的点点滴滴都源源不断地成为了设计的素材。

     如今经常能够在各处看到身着创可贴T恤的国内外明星,创可贴的店铺也被公认为来北京旅游的“必到之处”之一。到2009年为止,创可贴T恤在北京的店铺已经扩展到3家,在全中国已拥有6家店面。创可贴T恤还与北京当地顶级的摇滚乐队合作,联手推出了一系列以乐队为主题的T恤设计作品,其中50%的销售利润将用来赞助和培养年轻的音乐人。其可谓是受国内外欢迎的、植根于中国文化、成功运作的新生代品牌。



     一方面是挖掘传统的东西;但“中国元素”不仅仅只意味着“掏老祖宗的兜”。

     石家庄经济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郭有献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一书中这样定义“中国元素”: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其应分为三部分,第一是中国固有元素:比如中国的领土,中国的人种,中国的气候等等;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第三是中国的现代文化元素:比如北京奥运精神,中国的航天精神,中国的电影文化,中国著名企业的文化等等。

     中国元素——凡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都是中国元素,包括有形的物质符号和无形的精神内容,即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如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体系、民俗事象、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科技、法律、伦理等,上至三皇五帝,下到宋元明清,大到故宫长城,小至窗棂门钉。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中国元素,但中国元素不全等于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国现代文化。

     在设计、艺术门类越来越强调融合跨界的今天,中国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思路应该更加广博。如果以前提到中国的动物元素就想到龙、凤这些图腾;那么如今,熊猫可能是更加代表中国的动物形象,并不断被用在各种装饰中。

     说起熊猫,不得不提到美国梦工厂出品的电影《功夫熊猫》,其中对中国文化的演绎不可谓不出神入化。之所以引起广大中国观众的共鸣,是因为它紧紧抓住了中国的生活方式。有饮食上的,比如拉面馆、比如包子;有行为上的,比如比武、跟随师傅学习功夫、围棋对弈;有服饰方面的,麻质的百衲短裤、草鞋、斗笠;更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如台词中浓郁的禅宗意味……这些丰富的元素让你丝毫不觉这是一部远涉重洋而来的作品,它真实、厚重,即便是部卡通片,仍然觉得亲近。

     这就是贴近生活的结果,相比这样的作品,我们当然无法发自内心地为那些T台上头上插着筷子、提着笼子、宽袍大袖的妖冶服装喝彩。因为没有共鸣,我们不曾那样地生活。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这样分析,中国的设计,还没有找到与国际设计沟通的方式,没有创造出大家都认同的消费生活方式。

     这就是症结所在。

     西方社会有贵族名媛的社交聚会,因此走红了繁复的礼服和紧身胸衣,当这种生活方式渐行渐远,高级时装的空间也随之越来越窄;当奥运的人文思想遍及五大洲四大洋,运动装便风靡全球;当中国人都开始走出户外接近自然,参与各种极限运动,强调防护功能性的各种服装就层出不穷;当人们热衷于各种海岛游,航海、热带风情花卉的服装便大行其道……潮流从来不是空穴来风,运用“中国元素”亦不能远离“中国式行为”,当越来越多的90后愿意宅在家里,我们的品牌是不是该开始着手准备一些什么?



    【名师点金】


    对于中国元素也好,中式服装也好,绝不仅仅是时尚界的事情,而是需要全民来关注,为我们的中国元素,中式服装设立一个专门的节日都不为过,中式服装的创新、发展和改良需要政府、民众的大力支持。


     我们已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丢失了很多东西,如何能让我们民族的精华保持、传承和发展下去?

     在这方面我认为理论是很苍白的,唯有实践,唯有通过大家共同的参与与创造才能真正让属于我们的历史宝贵遗产在人民中间生根、在国际舞台上发扬光大。

     ——著名服装评论家袁仄

    我国有悠悠5000年的历史,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中华”也有现代的文明,我们国家现代化发展也很有特色,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很多人在设计取材的时候只会考虑历史的“中华”,而忽略了现代的“中华”。现在我们的国家昌盛,国民有非常强的民族自信,这是“中国元素”在现在被重视的原因,所以不能主观地把“中国”理解为历史的“中国”。


     还有就是把关注“中华”的目光过分集中在了历史上曾经掌握政权的民族和地域上,让“中华”的概念成为了政权元素、中原元素。

     设计师做设计的时候要把眼界放宽、视野开阔些。

     现在做设计的在应用中华元素的时候,往往只关注那些视觉元素,其实中华元素还包括很多触觉元素、味觉元素和音乐元素,特别是音乐元素,比如那些传统的民间乐器、乐曲。

     怎么样把它们带给我们的感觉表达出来,应用在设计作品中,值得设计师们好好思考。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著名服装评论家包铭新

    很多中国设计师还是停留在将中国元素进行简单重复的基础上,没有大胆实用地设计创新,没有积极吸收和表现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同时代文化和生活元素的作品,而只有无意义的吹捧和盲目的乐观。


     可能有人要问,中国那么多好的元素,用都用不完,为什么还要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东西?这是一个日益多元化的时代,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想登上国际舞台,除了要充分展示本民族的东西外,还要能够不断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兼收并蓄,设计出能够为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消费者和行内人士所喜欢并愿意购买的作品和商品。否则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不被大众所接受。

     要想掌握好中国元素的设计处理,设计就一定不能是直白的,如果仔细挖掘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包括各个民族之间的历史,就会提炼出一种整体的审美感觉。审美是一个感受方式的问题,现在这个世界,感受方式是越来越相通了。只有这种感觉上的共鸣才能感动T台下时尚界的专家。

     ——利郎(中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计文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中国元素变“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