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37.87万下岗失业人员重享工作快乐

10日内推荐就业、免费技能培训、税费减免……5年间,一系列援助措施,让江城37.87万下岗失业人员——重享工作快乐     

     “上了半辈子的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一种由衷的快乐。”去年12月30日傍晚,下班后的翁汉卿满脸疲惫却挂着微笑。


    去年11月份,42岁的翁汉卿从一家食品厂下岗。失去工作的日子,老翁心中格外难受。他试着自己在社会上找了几次工作,都因为年龄偏大,没有成功。12月23日,翁汉卿走进江汉区劳动力市场,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如果不挑不拣,10个工作日内,我们一定为您介绍一份工作。”


    3天后,翁汉卿接到武汉卷烟厂的录用电话,成为了一名烟丝分析员。


    翁汉卿只是众多“再就业承诺制”受益者中的一员,这项重在服务大龄下岗职工和夫妻双下岗家庭的就业援助政策,市、区劳动力市场从2001年底沿用至今,5年间,帮助16.3万人(次)找到工作。


    这些特困群体,多数都曾进过再就业服务中心。2000年,我市有再就业服务中心1426个。在这里,下岗职工可以领取1—3年生活补贴,报销看病的门诊费和免费推荐就业。作为众多职工下岗后的“避风港”,再就业服务中心为我市建立健全就业体制,赢得了宝贵的“缓冲”时间。


    2004年9月,我市最后两个再就业服务中心——武汉肉联厂和金属压延厂再就业服务中心完成历史使命。9.45万名国企下岗职工,分批顺利走向社会。


    顺利过渡的背后,是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区就业援助等一系列再就业优惠政策实实在在落实的结果。


    42岁的陈志韬,2000从市棉花公司下岗。从一名吃国家饭的国企干部到一名下岗职工,陈志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曾徘徊、抱怨”。


    2005年6月,他怀揣《再就业优惠证》走进了江岸区劳动局组织的下岗职工创业培训班。免费培训中,老师手把手教他寻找创业项目,制定创业计划。


    陈志韬终于“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舞台”。2004年8月,他在一元路的生鲜果蔬超市开业了。开业当天,劳动部门还给他送来一份特殊的“贺礼”——再就业小额贷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5年间,14.7万本《再就业优惠证》送到了下岗职工手中;33.81万人次接受技能和创业培训;1051名正在创业的下岗职工获得了2344.8万元小额贷款,带动3700多人就业。


    2005年的元月,41岁的下岗女工刘素芳的名字登上了汉阳区再就业基地——民意纸业有限公司的“十佳”员工光荣榜。这个普通女工说出了自己心中质朴的感动:“都是政府的政策好,用人单位愿意招聘大龄下岗职工,我才能重新站起来。”


    用人单位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到一定比例,可以减免税费,这是我市出台的又一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在这个政策的鼓励下,众多企业纷纷将大门向下岗职工敞开。从2002年起,全市共为商贸服务型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免税2.3亿元,减免各种事业行政性收费1.25亿元。


    在再就业优惠政策发挥实效的同时,我市还充分挖掘社区岗位“富矿”,让下岗失业人员在家门口就业,一张惠及成千上万下岗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网络逐步建立。


    2002年起,市委、市政府通过在社区建立劳动保障服务站、配备劳动保障员,大力推进社区再就业。遍布江城的800多个劳动保障站,建起再就业台账,详细记录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个人情况、家庭状况、择业愿望、就业动向。


    2005年12月20日,家住汉阳区翠微街白鹤社区的下岗职工吴美华,终于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吴美华2004年下岗后,社区为她介绍工作。由于年龄大,又没有技能,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社区给她介绍了到一家超市做保洁,“离家太远,不得已又辞了职。”


    没想到,社区干部又找上门,这次介绍的工作是在离她家较近的储蓄所当保洁员。吴美华开心地笑了:我会好好珍惜这份难得的工作。


    2005年年初,我市社区劳动保障站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让社区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90%%以上。


    截至2005年底,全市已有近百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江城37.87万下岗失业人员重享工作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