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初,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办好“十件实事”。这“十件实事”件件关民生,事事系民情。一年来,相关部门扑下身子抓落实,尽心竭力实干,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今日起,本报将对“十件实事”的完成情况进行连续报道,一一盘点。
1月1日过新年,家住临园干道中段的许丽在菜市买了板鸭、夫妻肺片、卤猪肝等菜,和家人一起庆祝新一年的开始。席间,全家人都恭喜许丽在过去的一年里找到了新工作。
去年初,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办的“十件实事”之首就是新增城镇就业人口3万人、帮助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截至2005年12月底,我市城镇新增就业35667人,超过原定30000人的目标;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就业15704人,超过原定10000人的目标。
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4050”人员。所谓“4050”人员,指的是男性50岁以上、女性40岁以上的大龄下岗失业人员,也泛指年龄在40岁以上的大龄下岗人员。他们是下岗失业人员中就业最困难的群体。与其他年龄段的下岗失业人员相比,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再就业能力弱,家庭负担重。
许丽今年43岁,正好跨入“4050”人员的行列。2002年4月,由于许丽原单位股份重组、人员调整,许丽失业了。70多岁、腿部残疾的老妈,加上正在读大专的女儿,许丽一家生活更加窘迫。4口人住在一间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屋子里没有电视,只有一个老式收音机。“刚下岗的时候,我也积极找工作,但都是一些临时工。随着年龄逐渐增大,找工作越来越难,更别说是找到稳定的工作了。”许丽感慨地说。2004年初,社区工作人员也开始操心帮着许丽找工作,介绍她做营业员。许丽每天早早开店,认真打扫卫生,但还是屡次被用人单位辞退。为了帮许丽找到被辞退的原因,社区工作人员专门到用人单位了解情况,才知道许丽不注意说话方式,经常无意识就得罪了客人。今年3月,许丽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终于认识到自己与顾客说话的方式不对。参加完培训,许丽不但改变了自己的说话方式,而且还改变了着装打扮。如今她已找到了一份销售白酒的工作。
元旦这天,家住御营坝的黄邦慧也特别高兴,因为在大家的帮助下,她去年也重新上岗,当上了一名治安巡逻员。黄邦慧是1997年从绢纺厂下岗的,当时,儿子还在读小学。为了把儿子拉扯大,黄邦慧先后做过保姆、清洁工等工作。去年,黄邦慧的儿子上高三了,正是身体需要补充大量营养的时候。3月,社区的工作人员又一次来到黄邦慧家里。社区主任语重心长地说:“你的困难是暂时的,组织上会帮助你战胜困难。”很快,组织上就帮他找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治安巡逻队。得知又可以走上工作岗位了,黄邦慧高兴得一晚上都没有睡着。经过短期的岗位培训后,黄邦慧在3月底正式成为一名治安巡逻队员。她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在巡逻岗位上认真负责、任劳任怨。黄邦慧说,我不怕吃苦,只要有活干,心里就踏实,这比什么都强。
记者了解到,为切实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我市适度扩大了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范围,一方面加大岗位开发力度,加大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工作力度,对各类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机构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按政策规定给予再就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对服务型企业和社区就业实体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促进再就业。另一方面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解决县以上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的性质、名称、人员、经费等问题并采取了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力度等措施。
来源:四川新闻网-绵阳日报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万余下岗工端上新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