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4岁的老奚,是长寿路街道一名失业人员。先前,他获得过几次就业机会,但由于年龄偏大等因素而未被录用。岁末年初,恰逢上海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活动,就业援助员再次上门对他进行政策宣传、职业指导,鼓励他参加相关招聘咨询活动。经过多方努力,目前老奚成了一家公益服务社的保安,工作比较稳定,日子过得充实而 不止老奚一个人重获希望,在刚落幕的就业援助月活动中,上海共有3501个零就业的“双困人员”家庭实现了至少一人上岗。此外,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还走访了困难对象2.57万人,落实就业岗位1.1万人;针对困难对象制定个性化职业指导服务方案1700多套;提供各类职业培训6400人次;落实各类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费补贴1.72万人次。 据介绍,本市自实施再就业工程以来,各级政府针对困难对象实施积极的就业帮扶,建立起了就业托底保障的长效机制,而在春节前后举行就业援助月活动,就是让困难群体在“四季如春”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节日加温”的气息。自2004年起,本市已连续三年在春节前后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不仅给困难百姓送去了一份节日的问候与温暖,更重要的是送去一条获得稳定收入、实现体面就业的渠道。“送岗位”、“送政策”、“送补贴”、“送培训”、“送服务”———在今年的活动过程中,本市各区县还摸索出了一套套行之有效的就业援助“新方案”。 奉贤:“全程陪伴式”指导就业 为切实帮助每一位“双困”人员落实就业岗位,奉贤区采取“人盯人”的战术,为每一位“双困人员”配备一位职业指导员,提供全程陪伴式职业指导服务,直到帮助其顺利走上新岗位为止。 朱师傅今年56岁,家住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早些年经商失败后,他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与妻子离异后,他独自带着儿子,现在儿子已经在读高三,老朱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压力。在小区就业援助员洪生娟的帮助下,老朱被列入了“双困人员”帮困跟踪的对象。 第一回合:最初,洪生娟就曾为老朱推荐过几个岗位,但都因为年龄大等原因而未果。 第二回合:于是,洪生娟把老朱带进了奉贤区职业介绍中心的职业指导室。通过交谈,职业指导员了解到,朱师傅在某供销社做过十多年的营业员,现在岁数也大了起来,家里还有老人和儿子要照顾。虽然他目前仍享受低保,但老朱认为这并非长久之计,他想找份工作,为养老添份社会保障。 根据朱师傅的情况,职业指导员填写了他的《双困人员跟踪表》,并且仔细观察了朱师傅,看其外表并没有实际年龄大,而且身材高大、性格爽朗。于是,指导员推荐了几个保安的岗位,尽量为他争取面试机会。 第三回合:事隔一个星期,指导员通过跟踪表上的电话联系到老朱,得知他几次面试失败,情绪低落,便预约了第二次职业指导。在对老朱劝慰疏导的同时,指导员建议他是否考虑保洁员的岗位。但老朱脸上露出了难色,他以前做过生意,认识人多,觉得做保洁员面子过不去。这一次交谈时间较长,指导员发现朱师傅有轻微的听力问题,职业指导员又在《双困人员跟踪表》的健康状况中做了相应的记录,为以后做推荐提供引导,比如环卫保洁的岗位,会有一定安全隐患。 第四回合:今年1月底,南桥河道保洁服务社需要招聘几名保洁员。根据《双困人员跟踪表》上的记录,职介中心有关人士考虑,河道保洁工作既没有技术含量,又是独立操作,比较适合老朱。经过洪生娟的牵线搭桥,老朱顺利通过面试,并于2月初高高兴兴地上岗了。 奉贤区就业促进中心有关人士介绍,由于“双困”人员反复失业或长期找不到工作等因素,双困人员的安置也是一项长期工作,面对双困人员不但要细心指导、竭力推荐,更要做好跟踪服务,及时掌握他们的情况。 浦东:发放“政府补贴培训卡” 对“双困”人员来说,要改变就业困难现状,最好得有一技之长。 浦东尝试给困难人员送技能。为鼓励“双困”人员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浦东新区在全市率先尝试向“双困”人员发放政府补贴培训卡,每张培训卡内有800-1200元的培训费补贴。手持一张卡,双困人员及其子女可以自主选择参加政府补贴的培训项目,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他们就可以使用帐户资金。据了解,在就业援助月集中活动日当天,该区就送出了首批56份政府补贴培训卡。 家住新区南码头路街道的张先生,也是就业援助月里的一位受益者。原先的“零就业”家庭,现在即将变为“零失业”家庭,张先生的脸上终于见到了笑容。 去年,面对生活压力的张先生还是一筹莫展。女儿正在读中专,老母亲又身患重病,人到中年的张先生,因没有技术特长失业在家。一家三口的生活开支,全靠领取“低保”和街道每月200元的补助勉强应付。 对张先生的家庭情况,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就业援助员和居委会一直十分关心。他们曾经帮他介绍过多次工作,但每次老张都因要照顾病情加重的母亲而无法坚持下来。去年母亲的去世,给老张造成沉重打击,再加上家庭经济的窘困,他脾气日渐暴躁,常常借酒浇愁。今年年初,他因酒后闹事被警所拘留,街道有关领导闻询后,急忙赶到警所为其作出担保,并请求警所免于处分。 此时此刻,老张终于认识到,社会各方面都在关心他,他家暂时的生活困难,是因为自己竞争能力弱和家庭特殊情况造成的,不能埋怨他人。他当场表示,要参加技能培训,积极寻找工作,摘掉贫困帽。很快,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帮他就近推荐了一个小区保安的岗位。临近毕业的女儿,也领到了政府发放的免费培训补贴卡,并有了职业指导老师专门指导帮助就业。 长宁:就业援助基地“孵”岗位 就业援助,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长宁区几年前就创建了“就业援助基地”,让企业来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发挥以创业促进就业、带动就业、实现就业的积极作用。 不久前,长宁区一家就业援助基地———常帮雷鑫清洁服务社,分别与蔡建勋、金文雅签订了上岗协议。这两位援助对象的上岗,给两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原有单位解体后,蔡建勋一直找不到工作,妻子身体虚弱休息在家,女儿还在读书,家庭生活十分拮据;而金文雅和丈夫都是单位的下岗工人,孩子在初中念书,她家也是地区的零就业家庭。 在就业援助月中,该服务社共成功帮助了9名失业人员上岗。据介绍,常帮雷鑫清洁服务社可算是就业援助行动中的典范,他们将吸纳失业人员视为自身责任,到目前为止开发建立了25个保洁服务基地,安置了119名失业、协保人员。 为弘扬就业援助精神,激励更多的失业、协保人员以自强、自立、自主就业来实现人生价值,长宁区现在已自发涌现出了152家就业援助基地。在短短一个月的就业援助月活动中,这些就业援助基地共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安置本区失业人员100余名,其中就业困难人员29名。 有关专家指出,与以往政府部门推出的社区“四保”等公益性岗位相比,就业援助基地推出的岗位更加灵活“多元”,更加有利于“双困”人员实现体面就业。可以说,就业援助基地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双困人员”的安置渠道。 | |
来源: 解放日报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上海市就业援助月为3500个家庭送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