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行业的成本大挪移

    围绕成本转移,上下游都费尽心思,以重塑行业利益分配格局

    物价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自2010年以来,通胀压力持续上升,市场上涨价的声音此起彼伏。比如,茅台与五粮液的涨价风波、康师傅与家乐福的口水战、奶业的集体涨价等 等。


    回顾2010年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及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走势可知(如图一),全年PPI呈波浪向上走势,而CPI则呈单边上升趋势,近几个月更有加速上扬的迹象。


    本轮的通胀压力,主要表现在以农产品为源头的消费品涨价,因而对整个消费品行业的影响是最大的。河南省华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建,在接受《经理人》采访时便表示:“上游的农产品价格,有些甚至不是10%的上涨,而是20%〜30%的上涨,这给我们食品企业带来非常大的经营压力,有些企业熬不过,只有关门歇业 了。”


    站在企业的角度,通胀期,上下游平衡被打破—原先各方成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基本固化,而通胀带来了整个食品产业链的成本传导效应,各方皆希望将通胀成本转移出去,这就引发了上下游企业围绕着通胀成本的一系列利益博弈,借此重新调整整个行业上下游的利益分配。


    那么,产业链上下的企业,该如何应对通胀的局面,使自己尽可能多地获取利益、尽可能少地承担损失呢?以消费品行业处于上游的生产商和处于下游的渠道商为例,针对他们不同的强弱势地位,可以做一个如图二所示的矩阵分析,以揭示上下游之间围绕着“通胀成本转移”的博弈逻辑。


    生产商的博弈法则


    强势生产商主要是那些在行业中具有话语权的领导者,比如方便面行业的康师傅、统一;乳业的伊利、蒙牛;酒业的茅台和五粮液;火腿肠业的双汇等等。由于他们的强势地位,他们在应对通胀压力时,表现出如下一些行为特 征:


    第一,他们对上下游都有强大的议价能力,因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制来自上游的价格上涨,对下游可以通过涨价将自己的通胀成本部分转移出去。而且,强势生产商采取这种行为的市场风险较小。


    第二,强势生产商对下游涨价的同时,不会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由于品牌效应的作用,可能下游还是不得不和强势生产商合作。当然,如果上游的生产商属于“双寡头”状况,涨价行为则需谨慎为之,一方涨价可能会促使另一寡头借机抢食市场占有率。


    第三,强势生产商如果是“单寡头”状况,它甚至有可能借助通胀增加其毛利率。比如,面对通胀压力,它可以要求其上游涨价的幅度小一些,而它对下游的涨价幅度大一些,则其中间获取的毛利率就增加了。


    然而,通胀压力对于弱势生产商来说,就不容乐观了。因为它对上下游都不具备强势话语权,所以其应对通胀时就很被动。


    首先,弱势生产商很难抵制上游的涨价行为,同时它又无法轻易向下游涨价。因为它一旦向下游涨价,即使没有遭到抵制也会遭到消极应对,“订货量少了,或者就不订了”。这样带来的消极后果,就是销量的下滑、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所以,弱势的生产商在通胀压力下,通常两边受夹击,下游渠道商不断施压,要求不得涨价,上游的原材料却已经提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消费品行业的成本大挪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