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的尴尬格局

    很长一段时间来,经销商对大众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群体,他们活跃于我们身边涉及流通的每一个行业,他们的声音却从来被隐藏在产品和厂家的后面,是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很少为社会主流声音所知。但他们又是中国商业流通里最具活力的细胞,是活跃整个市场的脉络和纽带,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关注。


    近年来,传统的流通渠道格局被打破、原有的游戏规则被改变,在厂商与终端的双重挤压下,经销商该如何破局?未来的经销之路该如何走下去?


    经销商与厂商本应唇齿相依、共荣共枯,谁也离不开谁。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毫不留情地挤压着厂商与经销商的生存空间。


    于是,厂商开始责怪经销商不给力,经销商开始抱怨厂商的压榨,双方难免走进“相互依赖却又相互算计”的博弈怪圈。


    于是,经销商的宿命仿佛注定悲情。弱势时,只有对厂商惟命是从;强势时,又很可能被厂商“削藩”、“杀大户”。


    于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经销商想到了转型。


    一提到经销商转型,很多人的第一联想往往是:往上游发展,自己成为厂商;抑或自建品牌,找OEM代工。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条可以打破宿命的路。但是,这种转型之后,经销商就已经不再是经销商了。那么,经销商这个环节真的是岌岌可危,甚至会消失在整个商业链条上吗?如果限定在经销商环节,究竟还有没有转型破局、打破宿命之道?


    实际上,一条区域渠道价值链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传统经销商的价值链:先选择一个或多个品牌,再付款进货,然后是分销零售,最后是售后服务。另一部分是厂商的价值链:先选择经销商,然后企业派驻机构,再是进行终端分销管理,接下来是品牌策划推广和售后服务。


    他们与厂商在区域渠道价值链上共舞的经销生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破局思路:由传统单一的供销关系,上升为战略合作伙伴,进而强化厂商对自己的依赖程度,最终在厂商的渠道架构中,确立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以此来凸显甚至放大自己的价值。


    一是转变为厂家的“区域品牌运营商”。


    不难看出,经销商价值链与厂商价值链,在“终端分销管理”、“品牌策划推广”这些环节是重叠的。如果传统经销商能迅速转型,主动承担起企业派驻机构所承担的“终端分销管理”、“品牌策划推广”等任务,就可避免营销资源的重复使用,节省10%左右的销售成本。


    这种转型的好处是:经销商和厂商形成一种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但节省销售成本,还能更快地针对终端市场,做出品牌营销上的反应。


    二是转变为厂家的“区域渠道服务商”。


    由于具有强势的品牌号召力和统筹营销的能力,大型厂商不太可能将“区域品牌运营”交给传统经销商。不过,虽然大型厂商在产品研发、分销管理、品牌运作、终端控制等方面强势,但往往对物流、售后服务等环节则不一定看重,大多把这块业务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经销商的尴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