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头力的公司化转变

地头力的公司化转变  一个人要想在不停顿的颤抖中把握住生命节律,必须专注于一件具体的事,用事缠着自己。而且,要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不断追求一刻接一刻的极致、精进和欢喜,才可以释放自己源源不断的地头力。一个公司是要充盈组织末梢,保证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独立思考和追求最佳的员工,追求一刻接一刻的极致、精进和欢喜。

  李云龙地头力的升华

  地头力最佳的诠释者应该是《亮剑》中的李云龙。如果让李云龙恪守一个军人服从的本职,一切严格照命令行事,让他打阻击他就不能出击,让他围平安县城他就不打进城去,那么就没有他创造的那么多战争奇迹。李云龙强势的地头力究竟由哪些素质构成呢?

  国民党军官楚云飞目睹李云龙指挥出奇制胜的战役,很是纳闷。他说,你没有上级的指示,也没有情报,怎么就能灵机一动抓住一个机会,用一个营的兵力,一举捕杀包括少将在内的100多位日本军官?李云龙笑笑不给他透家底。据我观察,正是颤抖意识、整体意识和良性意识在李云龙身上起了作用,使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

  李云龙从一个人的地头力到一个团队的地头力有这么几个基本面:

  他具有颤抖意识。他知道在剧烈的颤抖中,惟有清空、放下归零、忘掉所有教条才有可能抓住生命的节律。他还懂得,颤抖意识的着力点是:从结论思考的假设能力。

  他具有很强的整体意识。他“无我”,能够跳出自我得失,去俯瞰全局。“无我”就是具备了庄子提到的“心斋”,所以具有一种单纯化的能力。

  他具有很强的良性意识。他胸怀让每个人都嗷嗷叫的使命,看人一眼,拍人一巴掌,就能让人热血沸腾。他从来不抱怨配置,没有配置可以自己去找。这样他的一个团就有超过一个师的兵力,而他的一个营就有一个加强团的兵力。

  李云龙的颤抖意识、整体意识和良性意识,助他有了无与伦比的地头力。对待战争,他始终抱着“每战必胜”的信心,一旦上场,必定冲锋陷阵、挥洒自如,那股“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亮相”的一拱到底的“地头力”,那份“死也不能倒下”的英勇气势,足以让敌人胆寒。

  他在最后的演讲中的一句话,我特别欣赏。他说,一支部队的魂魄就是由这支队伍的首任行政长官的脾气、性格、精神所决定的。李云龙说得很到位,特别符合今天的企业。按照李云龙的语式,一个企业的文化或灵魂,是由这个企业创业人的脾气、性格、精神和境界等决定的。

  李云龙的地头力,不是简单一个人拼刺刀的能力,也不是指挥上多有远见卓识,而是能够贴近一线,抓住一刻接一刻的现场变化,当机立断。同时建构了一种团队氛围,一种“场”,释放整个团队的地头力。李云龙在最后的演讲中还特别申明,众多英雄往往容易在一个团队中涌现出来。

  从一个人的地头力到一个团队或组织的地头力,这是李云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多维坐标”结下的中日忘年交

  2008年,我读到日本管理大师河田信的著作《丰田管理方式》,很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对其中揭示的经济信息三层次模型倍感亲切。于是,2008年11月份,我邀请河田信老师到访中国。我们在杭州的西湖边散步,浩淼的西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气场,置身其中,两个年龄、背景都相去甚远的人在地头力的几个观点上达成了共识,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归结。

  丰田公司是建立在地头力之上的。丰田公司的核心就是赋予员工独立思考和追求最佳的权利,就是把每个员工都看成是创造者。丰田公司规模如此之大,只是在危机中受到有限的伤害,就是因为公司的基因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创造者。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公司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化,能保证充分释放一线员工的创造力。

  地头力是一种世界性语言。河田信老师说,美国上个世纪的3位管理大师提出过“墨菲法则”、彼得原理和帕金森定律,那是对任何一个组织,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文艺团体,抑或是企业组织,都适用的概括。但是那些概括更多的是一种现象的概括,而没有提出一种他们自己也能信服的出路。地头力可以填补这个空白。任何一个组织形态,只要能够释放全员的地头力,这个组织就会强盛。反之,一旦组织成员的地头力削弱,这个组织必定会萎靡不振。

  地头力是东方崛起、西方衰落的根本。西方公司组织的发展深深坠入科学数字管理的轨道,坠入ERP、六西格玛等数字陷阱而不能自拔。他们已经成为过往历史数据的奴隶,难以再有创造性了。东方企业却不然,我们中、日、韩企业还处在上升的过程中,一大批企业人都在那里安心追求精进、极致和改变,都在追求最大限度释放个人和组织的地头力,这是东方企业崛起最关键的东西。

  河田信老师毕竟是一个系统设计的教授,他感觉我对地头力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主动提出要帮我下一个定义。我当然求之不得!河田信老师一边沿着湖边走,一边摇头晃脑地推敲着。他说,地头力概念最重要的是清空,要清空一切成见、经验、戒律、教条,利用直觉力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键词就是“清空”、“直觉力”、“现场发现解决问题”。我给他打岔说,前些日子我跟一个哲学家朋友薛为昶交流过,他说你这个地头力只是灵机一动呢,还是有理性的因素在里面,如果只是灵机一动,没有理性参与其中,那就不可以广泛复制,因此也就没有生命力。河田信老师说,这个容易,可以在最前边加上“在一定的框架下”即“多维坐标”。

  “多维坐标”,多么好的概括!多维坐标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磁场”或“道场”,也可以简单地称为“场”。给地头力建构一个强大的“场”!这个思想解决了长期困扰我的问题。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上去就给了河田信老师一个熊抱。

  把河田信老师的话概括一下,地头力可以作如下规范定义:在一个组织的特定坐标或场中,清空一切经验、教条、成见、束缚,用直觉力对现实真问题做出反应,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河田信老师的“坐标”或者“场”,是理解和把握地头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说一个公司建构在地头力之上,实际上就是说,这个公司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坐标”或“场”,使得任何一个现场的任何一个员工,都能够成为自觉的创造者,都能够尽情释放自己的地头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地头力的公司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