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炼:诗人企业家的另类成长路径

  于炼的职业头衔是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总裁,而骨子里的诗歌情结又让他在诗坛拥有一席地位。或许是精神创造与物质创造在他身上的完美结合,他的思考,无论是对事业还是对诗歌,往往显得与众不同,令人刮目相看。他被人称为另类。假使说,另类是对虚伪的叛逆,对狂妄的纠正,对平常的守候,对生命的真诚的话,我们当为另类献上一束鲜花。

  企业家的另类

  早有媒体如此说:“中国的企业界有3位与众不同的企业家,他们的特点是经营企业成就突出,个人爱好成果非凡。他们是登山企业家王石,小说企业家海岩,诗人企业家于炼。”于炼就这样被归入与众不同之列。后又有评论家司马平干脆直说:“于炼,的确有些‘另类’。于炼是企业家?于炼是诗人?如果说不是企业家,他却实实在在统领着全国知名的资产逾百亿的大型企业;如果说不是诗人,于炼的诗却引起全国最重量级的诗评大家谢冕、吴思敬等的真诚喝彩!”

  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诗人是精神世界的行吟者,而企业家是物质世界的创造者,二者压根儿不搭界。倘若搭界了,而且两个角色的表现都很出色,那便一定是非常理能够说清楚的另类了。于炼的职业头衔是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总裁,是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军人物之一,曾出版经济著作《股票、股份公司和证券市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同时,他又是诗人,喜欢以诗直抒胸臆,出版过《回望中滚落的纯情》、《三套车》、《圣洁的玫瑰花》;一本厚厚的《名人评于炼的诗》,云集着中国诗坛40余位大家对他的诗作的评说。

  对此,于炼这般解释:“干企业,我是把它作为一个事业来追求的,事业必须要成功。而写诗,那是我骨子里的情结,是血液里面的东西,既然是血液里的东西,一定甚至超过了主动,它是一种天然的属性,不存在写好写坏的问题,是自然的流露。”

  但笔者以为,作为企业家的于炼,他的另类更多地体现在他对事业与众不同的思考与实事求是。

  且看当今中国,但凡企业进入成长发展期的时候,似乎没有太多的例外,都把目标锁定在做大做强,有条件的在做大,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做大。但于炼却是那一个例外,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瘦身策略,把企业目标定在做小做精做实。

  2003年“非典”时期,于炼调到中国城建集团做总裁,这时该集团员工总人数3万,企业资产总额600亿。此后,他领导城建集团通过改制实施瘦身计划,员工人数锐减至3000人,瘦身10倍;企业资产总额减少到近百亿。尽管企业总资产缩小6倍,但资产质量优良了。瘦身前企业总资产是600亿元,但银行负债及不良资产却是巨额的;瘦身后企业总资产100亿,银行负债结构及资产质量却是优良的。这在国有大企业中尚属罕见。如果按人均效益做比较的话,瘦身后中国城建集团的人均效益330多万元,比瘦身前人均增加130万元。  问及于炼缘何要把企业做小做精做实?他若有所思地说:“我参观过美国的第三大建筑公司,这家公司建造过很多著名建筑,‘9·11’被夷为平地的美国世贸中心双子塔建筑(Twin Towers)就是该公司的杰作之一。但不可思议的是,这家公司一共才有62个人,都是技术人员和骨干管理人员。这让我非常惊讶。美国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建筑劳工属于劳务公司管理,不属于建筑商。中国建筑行业完全可以往这个方向走,中国虽然没有劳务公司,但是有民工啊。如果我们的建筑企业不养这么多建筑工人的话,同样也可以给社会创造相应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可以解决更多的农民工就业,可以间接地加快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

  他继而说:“我们把企业做小做精做实,更多的是从管理学角度考虑的。其实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之间的差别,除了文化背景和技术含量的差别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差别是管理资源太不对称,也太不对等。打个比方说,如果我们的管理资源,明明只具备管理3000人的能力,却非要管3万人,甚至30万人,这个企业能管理得好吗?”

  他的一席话使笔者联想到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数十家问题奶粉和液态奶的曝光,其中三鹿、蒙牛、伊利、光明等中国乳品业界并购扩张的四大霸主均榜上频出。这不仅暴露了中国成长型企业在快速扩张时,管理上出现的致命问题,也对企业一味追求做大做强的做法提出质疑。

  于炼根据多年管理企业的经验指出:“管理才是硬道理,管理才是企业的核心。”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拿中国的企业和美国的企业比管理,那我们的管理资源、管理软实力的差距可就太大了。美国哈佛管理学形成的那套理论以及多年的管理实践,使他们积累的管理资源非常充沛,管理软实力远远强于我们。比如说,一家美国企业组成的10人管理团队,可以扛动500斤重量;同样一家人数相等的中国企业管理团队,能够扛动的重量可能只有50斤。虽然两家企业都有10名管理骨干,但是,两家所凝聚的管理实力,所形成的管理资源的差距悬殊太大。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管理资源与实力达不到的企业就必须瘦身。瘦身的结果仍然可以给社会创造财富。”

  瘦身后的中国城建集团,3000精英中只有两类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于炼认为,中国未来的建筑发展方向一定会像欧美一样,由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转化。中国城建集团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于炼:诗人企业家的另类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