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凉茶到时尚饮料的进化

      摘要:有广东人的地方就有“王老吉”———虽然这是一句广告语,却蕴含着广东特有的深厚的“凉茶精神”。如今“王老吉”通过适应市场需求的包装和宣传,已经成为时尚的饮品,它一方面继承了广东人的“凉茶精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广东独有的商业文化。

    索引

    有广东人的地方就有“王老吉”———虽然这是一句广告语,却蕴含着广东特有的深厚的“凉茶精神”。如今“王老吉”通过适应市场需求的包装和宣传,已经成为时尚的饮品,它一方面继承了广东人的“凉茶精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广东独有的商业文化。

    地理

    清道光8年(1828),王泽邦全家迁广州,在十三行靖远街(今文化公园东侧)开设“王老吉”凉茶店,以大碗茶形式摆档。当时十三行建筑多为白色、浅黄色和棕色,瓦面用灰白色、砖红色,整个商馆区由三条街道切过,西面是同文街,第二条是平行于同文街的靖远街,第三条是东面的新荳栏街。

    唯心

    卖“凉水”也有春天

    当名不见经传的卖草药小伙子180多年前实现了“卖水都会发达的梦”,当如今“王老吉”在中国罐装饮料市场的销售额超越众碳酸饮料成为“饮料新巨头”,许多人开始细数凉茶的好。于是各种关于凉茶文化的研究也接踵而至,仿佛此前只能散落街头巷尾的凉茶小铺一夜之间跻身了现代商业文化的大雅之堂。

    历史悠久的广东凉茶文化固然需要保护和珍惜,只是越来越多所谓行业和专业上的报告与宣传,眼花缭乱得难免让人难以分辨真假。众所周知,凉茶文化不等同于生意经和大把大把的钞票,但它背后附带的巨大商业利益人见人爱,也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出身农村的80后广东青年,对广东的凉茶传统早已司空见惯。我想说,凉茶文化并不在商家形式上的包装和广告中,也不在深居学院、压根就没有经历过广东风俗生活的专家手稿中,真正的凉茶文化在民间。

    在我家乡,凉茶叫“凉水”和“苦水”。煲“凉水”喝,可以祛除伤风感冒;炎热天气喝“凉水”,可以降火祛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种喝凉茶的常识和传统。而且这样的生活习惯不只存在于老一辈的日常行为中,也存在于被健力宝、可乐等碳酸汽水冲击过的小农村生活中。

    记得小时候,煲出来的“苦水”有浓浓的草药苦味,大人为了让小孩喜欢喝,会加点糖。一年四季,甜甜的“凉水”就是我们童年时代最好的饮料。长大进城之后,我才明白城市人所说的“凉茶”就是小时候的“凉水”。在街边口渴了喝一杯凉茶要几块钱,开始觉得很贵,后来也习惯了。

    一年前,当我看到在由多个部委和央视联合举办的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上,加多宝集团代表阳先生手持一张硕大的红色支票站在募捐台上,以1亿元捐款让“王老吉”背后的生产商———加多宝集团“一夜成名”,成为国内单笔最高捐款企业的时候,我与众多网上热议的网民一样,对“王老吉”心存敬佩。但是我同时明白,这与“老实王老吉”的企业精神息息相关,而难以与广东凉茶文化挂上钩。

    对有些广州本土人来说,凉茶文化或许在古老的十三行靖远街上。于我而言,每次提及凉茶,除了记起家乡没有行医证明的“赤脚医生”手中的祖传秘方,我还会想起母亲–一个没见识的乡下妇女从小对儿子的叮嘱:上苍保佑喝“凉水”的人。

    正传

    180多年前

    “药侠”王泽邦的“王老吉”传奇

    王老吉创始人王泽邦被称为“药侠”,鹤山桃源镇钱塘人。传说1828年,他在清远飞来峡试瘴疠几乎丢了性命,幸为云游四海客居飞来寺的赖珍道士所救,并获赠王老吉药方,他如获至宝,急急拜别赖道士返回乡下。当年恰逢天花流行,王泽邦连忙将山上带回来的王老吉煲出药液给大家喝,一碗下肚,不到一个时辰,便人人感到神清气爽,结果全村无一人患难上天花病。

    事隔一年,该地区闹疫症、暑瘟,人们饮用王老吉之后,又避过了灾难。一时间,慕名来求药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乡中一些老医生十分妒忌,背后毁称王泽邦为“王老几”。仅数年间,大雁山附近的岗梅等地的草药都被王泽邦挖尽了,他只好跑到很远的地方采集,还常常被贼人劫去,企图破解王老吉的秘方。后来王泽邦在乡下呆不下去,于是在好朋友昌医师的帮助下,选择广州靖远街开了一间王老吉凉茶铺,用一个大铜鼎熬王老吉凉茶当街出售。

    180多年后

    第三代传人在香港澳门设立分店

    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王老吉第三代子孙分别在香港和澳门设立分店,并在香港注册。1956年,国家将八间历史悠久的中药厂合并形成王老吉联合制药厂。1965年9月,隶属于广州市化工局领导的广州中药总厂成立,把原来的中成药厂全部按数码排列称呼,“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改名为“广州中药九厂”,王老吉凉茶改名为“广东凉茶”;1972年8月4日,广州中药九厂全部搬到江村,与广州中药十一厂合并,仍称为广州中药九厂,全部产品在江村生产,并且在广州市诗书路博爱新街10号设办事处,方便联系业务。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广州中药九厂经市经委批准,改名为广州羊城药厂。

     后来,羊城药厂为广州市首批12家股份制改组企业之一,并于1992年12月转制为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以国家股为主体的股份制(未上市)企业。2004年3月4日,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了36年的“羊城药业”名号退出江湖。2005年2月,香港同兴药业注资人民币1.6888亿元,折合股本987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8.03%,从而使王老吉药业公司成为台港澳企业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

    现场传真

    令人遐想的十三行凉茶“神话”

    行走于繁华的广州,在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各种名号的凉茶铺,喝凉茶早已成为广州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元素。路边的超市和各种小店,不同品牌和包装的凉茶琳琅满目,凉茶似乎成了这座城市流动的音符和生命。如今,虽然西关还有不少凉茶铺,但十三行所在地已难觅“王老吉”当年的踪影。传说当时十三行凉茶铺附近都是些码头搬运工、黄包车夫以及来往客商,人们但凡头痛身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口舌臭苦时,喝上一碗凉茶均能药到病除,“王老吉”因此声名远播。

    故地重游,凭借想象可以感受到“王老吉”传说的金字牌匾。据说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初到广东,因查禁鸦片烟时操劳过度,加上水土不服,又患上感冒等症。他的随从听闻十三行的王老吉有解暑治感良方,为林则徐求药,林则徐服下一包草药之后,诸多症状皆痊愈。林则徐登门答谢王老吉,又问王老吉以何种药治病,当他得知王老吉不过以平价草药来医治,有感而发,提议王老吉将药方制成凉茶,让人们随到随饮,防病保健。之后,王老吉如林则徐所言,卖起凉茶来。林则徐为鼓励王老吉,特地送来雕有“王老吉”三金字的大铜葫芦壶。

    从前店后厂到自动化生产

    后来,王老吉以前店后厂的形式生产纸包装的王老吉凉茶出售,形成了最早的“王老吉”药厂。如今,生产形式上的改变跟传统的老生产形势形成巨大的反差。听“王老吉”负责人介绍,在生产设备上,“王老吉”从丹麦、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引进大量高精尖自动化生产设备,对生产过程进行全自动仪器监测。

    经超高温瞬时杀菌处理后,在百级无菌灌注环境下使用环保无菌瓶进行灌装,按照GMP良好操作规范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甚至对盛装王老吉凉茶的容器都采用价格比普通材料贵30%的优质材料制作。在生产流程上,传承了传统的草药蒸煮工艺,然后经过现代科技手段将草本精华提取、调配及灌注,“王老吉”凉茶才能形成。据说所有的生产工艺流程都是由电脑监控,不用进行手工操作。

    “中国饮料第一罐”

    今天的王老吉经过加多宝集团和广药王老吉的精心研制,已不是那种要细火慢煲的大碗凉茶了,而是一种使用方便、适应大众市场要求的植物饮料。2008年3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王老吉在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上,成为“中国饮料第一罐”。而AC尼尔森在7月份公布的另一项权威数据则显示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王老吉在中国罐装饮料市场的销售额已经超越众碳酸饮料。

     2009年,王老吉跻身第16届亚运会的高级合作伙伴之列,成为占领亚运制高点的饮料巨头。有人说,作为广东凉茶的代表,王老吉与亚运的结合可谓水到渠成,这也意味着中国领先饮料品牌与国际顶级赛事的强强联合,在这样的品牌战略重组之下,“王老吉”又获得了发展的黄金机会。

    话说

    被称为“广东凉茶”

    ◎讲述人:王沛成(王老吉后人)

    每当看到大街小巷中的王老吉凉茶广告牌,我总能回想起很多年前那首粤曲里的歌词:感冒发烧王老吉,消暑散热顶第一。广州人特别喜欢喝凉茶,尤其是在暑天,一杯凉茶入口,顿时生津止渴、清凉舒坦。而一碗淡淡、凉凉的苦,夹杂一点甘爽的“王老吉”凉茶,不仅能消暑解困、除湿清热,而且还可以治疗湿热积滞、喉痛发烧和四时感冒,因此也被称为“广东凉茶”。许多人家平日都会不时叮嘱孩子到街上凉茶铺喝碗“王老吉”消消热滞,或者买一些凉茶包放在家中保平安,甚至有些华侨回乡探亲,也要买些“王老吉”带出国。

    印象最深的是上街贴海报

    ◎讲述人:李先生(老员工)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小的时候,林立于广州大街小巷的大大小小的凉茶铺,成为广州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喝“王老吉”凉茶则是广州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大伙在凉茶铺喝凉茶时的景象:当时,面积仅两三平方米的小铺面,店铺内设施简单,没有摆放任何桌椅,只在柜台上放着几个瓷碗或玻璃杯,旁边则是两三个大凉茶缸,分别装着两三种凉茶,顾客往柜台上放下几毛钱,拿起一碗浓黑的凉茶,咕噜咕噜喝下去,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

    后来我进入“王老吉”工作。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在市区上班的人并没有现在这么多,只有几个业务员负责商超和批发。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每天都拎着海报,围裙,背着梯子,在街上加强产品牌形象建设,同时,只要一有空就去做小店的空箱。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我们都在别人的屋檐下,用胶布把空箱一个个粘好,然后摆在小店的门口,就这样一家接着一家做下去。

    论语

    “王老吉”是商业营销最好的老字号品牌

    ◎发言人:朱钢(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

    与其他老字号、老品牌相比,“王老吉”是让商业力量介入得相当深入,又相当成功的。商业力量的介入并没有使这个“王老吉”产生太多的不适应,而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王老吉”文化一步步成功地演变并形成现在全国的知名品牌。.

    在广东,凉茶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岭南地区的气候、岭南人的体质等因素相关,所以要把它推向全国,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而红罐“王老吉”的成功在于它成功地将“王老吉”从中药形态的凉茶发展成饮料形态的凉茶,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很好地将“王老吉”凉茶的精髓———下火,融入他们的营销当中。

    岭南商业文化的典型代表

    “王老吉”蕴含的广东特有的“凉茶精神”,其实体现的是广东深厚的岭南商业文化。自古以来,广东的商业就十分发达,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商业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商业精神。现在,红罐“王老吉”和绿盒“王老吉”虽然由不同的人在经营,但它们体现的文化内涵却是一致的。它们都体现了岭南商业文化的特质,不同的只是红罐“王老吉”更多地体现了岭南商业文化“开拓”的一面;而绿盒“王老吉”则更表现了岭南商人的“务实”作风。

    红罐“王老吉”和绿盒“王老吉”

    如果红罐“王老吉”和绿盒“王老吉”的经营者现在就能够计划考虑建立一个更加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对“王老吉”这个老字号品牌作一个整体的发展规划,一同携手去传承、发扬这个老字号,而不是等到火烧眉毛的时候才作这样的打算,那么相信“王老吉”这个老字号能够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现在,以“王老吉”为代表的凉茶已经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名录中的其他凉茶相比,“王老吉”独特的代表性就在于其在市场开拓和销售上的成功,在于其强大的市场表现力,以及对其自身和岭南凉茶文化的充分挖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传统凉茶到时尚饮料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