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毅:1亿美元销售额背后的两次失败和一次成功

1亿美元销售额背后的两次失败和一次成功


  从19岁开始做生意,刘方毅把企业做到了1亿美元销售额,其中的故事耐人寻味。


  □《电子商务世界》 记者 顾卓


  刘方毅的工作地点很难固定,可能周一还在上海,周二就到了山东,而周三,他可能又去了江苏。作为英科国际控投有限公司CEO,刘方毅需要在公司下属的两个生产基地和上海总部之间来回“出差”。而作为一个典型中国制造型企业的负责人,很难想象出他其实是一个“海归”,虽然至今他的大学也没有念完。


  没有念完大学,并不妨碍刘方毅成长为有知识的商人,并且谈吐间透出儒雅之风。


  第一次失败


  20世纪80年代末,高中刚毕业的刘方毅在家人的支持下,借钱去美国留学。他像众多去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一样,起初的目的或许很简单:读一个好的学历,然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所以他选择的是电子专业。这也同他的家庭背景很有关系,刘方毅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工程师,父母自然寄望于孩子能继续走这条路。


  但美国的环境改变了刘方毅最初的想法。这也是众多中国留学生到美国那样的自由环境中以后,发生的转变。“我感觉做生意比当科学家更有意思。”刘方毅说,彼时的刘方毅背负着每年近1.5万美元的学费压力,要赚来这些钱,依靠打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怎么办”摆在了刘方毅面前。


  机会来了,1989年,刘方毅亲戚的朋友把国内生产的医用乳胶手套运到美国,却因为缺乏销路而卖不掉,大量积压在长滩港。另一方面,当时美国受艾滋病恐慌的影响,大量需要乳胶手套,刘方毅就开始了他的“倒手套”生涯。从港口拿到手套,再转卖给客户。就这样,刘方毅每天早晨上课,下午就去推销手套,因为生意很好,他第一个月就赚到了8000美元。做生意的成功使他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路。


  为了更好地经营乳胶手套生意,刘方毅还买了一辆车。因为当时信息闭塞,美国人并不知道在哪里能买到手套,刘方毅从港口拿到货之后,驱车10公里就能把这些手套卖掉,并且赚取丰厚的利润。生意好做,刘方毅也准备大展拳脚。到1993年,他决定放弃学业,成立公司,经营医疗用品,主打产品当然就是乳胶手套。


  一件突发事件袭击了刘方毅的企业,一天早晨,当地法院一名官员敲开刘方毅的门,告诉他,他成了被告。有人以使用了刘方毅出售的乳胶手套过敏为由,提出了600余万美元的民事诉讼。刚刚找到生意机会的刘方毅感觉“天突然塌了下来”。他经营企业一年也赚不到这么多钱,现在却要一次性赔进去?


  这则明显属于敲诈诉讼的案件最后以较平和的方式收场了,这同美国多数类似的诉讼结果一样。但这次诉讼也给了刘方毅不小的打击,打击之外,更是磨炼了刘方毅的意志,同时,刘方毅意识到,传统的乳胶手套不再适合市场,而中国内地当时还没有替代产品生产,在中国台湾有一家工厂有相应的技术,但他们的产能太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于是1998年,刘方毅回到中国,开始寻找合作伙伴。


  

[1] [2] [3] [4] 下一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刘方毅:1亿美元销售额背后的两次失败和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