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六大方面促进中国奶业更好更快发展

    我国奶业自2000年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来,已走过十年历程。十年间,奶业发展可谓跌宕起伏,既经历了一头普通奶牛价格高达2万多元的疯狂,也面对过奶牛没人要、奶农倒奶的无奈,还曾遭遇三聚氰胺事件、人人谈奶色变的信任危机。十年间,也是奶业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一个时期,奶牛存栏和牛奶人均消费量分别由440万头和7千克,提高到1500万头和20多千克,上涨幅度分别达到240%和190%。奶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膳食结构、提高居民体质的重要产业。

    当前的奶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既面临经济发展前景转暖的大好形势,也面临如何保证稳定、增加数量、如何保证质量安全等已经存在的难点和不能确定的新挑战。面对奶业的新趋势、新变化、新特点,既需要着眼长远,科学研判,规划好奶业蓝图;也需要近处着手、落实责任,夯实好奶业基础。具体实践中,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扎实推进奶业更好更快发展。

    品种优良化

    良种奶牛拥有产奶量高、鲜奶质量好等诸多优势,是提高奶制品质量,增强奶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以数量相同的30头产奶牛群体为例:一头普通奶牛年产奶量在5吨左右,群体总产奶量为150吨;一头良种奶牛年产量为8吨左右,群体总产量为240吨。鲜奶价格按目前市场每千克2.80元计算,仅产量一项,普通奶牛和优良奶牛群体之间就少收入25万元,差距十分巨大。

    目前,我国奶牛良种率仅为50%,再提高的空间十分广阔。提高奶牛良种率,一是依托现有的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冷配技术,对奶牛进行品种改良。对奶牛进行改良,成本较低,效果明显,符合我国实际。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奶牛的良种补贴力度。2005年~2009年,全国奶牛良种补贴资金由1500万元增加至2.9亿元,补贴范围也由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和山西扩大到全国,已经累计改良奶牛1500多万头。广大养殖场户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对奶牛业的补贴,积极主动做好奶牛改良工作,提高良种比率,向良种要产量,向良种要效益。二是引进国外的优良奶牛,或引进国外优质奶牛胚胎,依托我国优良的黄牛资源,以产业化经营模式搞好胚胎移植。从目前一些直接引进国外奶牛的饲养场情况看,优点是品种优良,可直接实现良种化;缺点是投资大,适应周期长。奶牛胚胎移植具有价格较低,品种有保障等优点,但也存在技术性要求高,大面积推广有难度等问题。目前,我国开展这项业务的企业也有不少。如青岛爱德现代牛业公司,就依托我国的黄牛资源积极开展“借黄牛腹生洋奶牛犊”,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对奶牛进行改良、直接购买国外良种奶牛、通过胚胎移植生产优良奶牛等,都是提高奶牛良种率的好方法。至于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基地规模化

    规模饲养是决定奶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人们对奶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经难以适应,而规模化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鲜奶质量的必要基础。也只有奶牛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疫病防控、产品销售、质量控制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从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保证养殖效益和牛奶的质量。总之,有规模才有效益,有规模才有市场,大力发展奶牛规模养殖是大势所趋。

    发展规模奶牛养殖有两种方式:一是发展企业化规模养殖。以乳制品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规模牧场,奶牛养殖是企业的组成部分,目前,蒙牛、伊利、光明等大型乳品企业都建有自己的现代化牧场,山东得益等一些地方乳业品牌也开始建立一定数量、属于企业所有的牧场。二是通过合作组织将小规模奶牛养殖场户组织起来,实行进区入社(进入养殖小区,加入奶牛合作社)饲养,实现“小舢板组装成大舰船”的效果。近两年,山东省德州市就通过开展奶牛“进区入社”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奶牛养殖户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了整体面对市场,保障了奶源质量安全,促进了奶业的稳定发展。据统计,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该市奶牛不降反增,共新增存栏1万多头,其中引进、购进4700头,这与全国奶业形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两种奶牛规模养殖方式各有长处,可互为补充。其中,企业为主导的规模养殖,具有资金充足、市场稳定、技术先进等优势;通过合作方式组装而成的规模饲养,具有污染小、成本低等优势。当市场供求出现变化的时候,企业牧场可以起到稳定供求的定海神针作用,合作规模饲养可以起到补充需求或者减少供应的调节作用,从而实现奶牛产业的稳定发展,防止大起大落现象发生。

    管理标准化

    实施管理标准化,需要养殖场户和畜牧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共同努力,从而杜绝饲养管理上的任由所为和质量监督方面的失控观象。其中,广大饲养场户应当依托所在的奶牛养殖小区和合作社,学习、使用先进技术,实行规范化统一管理,做到科学投料、科学用药、科学防病、定期消毒,防止滥用药物、抗生素和添加剂。这样,既能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加养殖效益,还能从源头上把好奶源质量安全关。畜牧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明确程序和职责,严格实行生鲜乳收购站许可证制度,加强对收购站的监督和管理;帮助饲养场户和挤奶收奶厅、站、点建立完善用药、用料、消毒、收奶、送奶等各项登记备案和台账制度,实行质量安全全程记录。同时,加强对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的监测和防控,严防奶牛疫病发生;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饲料、兽药、违禁药物和添加剂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奶业投入品市场。

    经营产业化

    实施产业化经营是奶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前几年,一些乳品企业不愿意建立稳固的奶源基地,而是采取买全国、卖全国,市场不好就压价、拒收的行为,企业加工与基地养殖“两张皮”,相互脱节,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这也是近几年奶业市场大起大落、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出现的主要原因。随着奶业的发展,建立稳固奶源基地是保证奶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已经被各方所认知。

    可以说,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正逢其时。一是国家有要求。国家对企业拥有固定奶源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规定,新建乳制品加工项目稳定可控的奶源基地产生鲜乳数量,不低于加工能力的40%;改扩建项目不低于原加工能力的75%。二是企业有需求。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靠市场调节、哪里便宜哪里采购原料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加工企业对原料供应稳定、长期、质量可靠的基本要求。企业积极参与,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产业化生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三是养殖户有愿望。小规模的奶牛饲养,会遇到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众多难题,生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市场风险大,效益难提高。只有积极融入奶业产业化链条,才能获得稳定和较高的收益,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共识。发展奶业产业化,乳品加工企业是核心。企业应当通过建立稳固养殖基地、与奶牛养殖合作社签订鲜奶购销合同等方式,实现与奶源基地的紧密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建包括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鲜奶运输等众多环节加入的奶业产业链,从而实现奶产业的完整、封闭运行,保证奶业生产稳定和鲜奶质量安全。

    饲养生态化

    开展健康养殖,实施生态饲养,不仅是一个环保问题,也是保证奶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措施。实施生态饲养,首先要立法,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奶牛养殖场实行门槛准入和许可,治污设备和粪污综合处理达不到标准的不能投入生产。其次,奶牛养殖基地要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广循环利用、林牧结合等自然养殖方法,特别在养殖小区、场等奶牛饲养集中的地方,要有计划地推广饲料玉米、紫花苜蓿等饲料饲草的种植,加大玉米秸秆青贮力度,为奶牛业发展提供足够的优质饲料,实现种养循环。再其次是要积极开展污染处理,力争做到零排放。应通过消毒、发酵、生产沼气、生产有机肥和复混肥等措施,加强对奶牛养殖场排放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实现生态养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全面合理地进行营养调控,推广环保生物饲料,提高奶牛对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销售品牌化

    品牌是较高质量的体现和保证,也是实现现代畜牧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标志。没有品牌的大路产品,不仅质量难以保障,而且销路不会稳定,难以获得较好效益。实现销售品牌化,—是企业应当保品牌,创品牌,做大品牌。乳制品企业应吸取三鹿集团的教训,始终有危机意识,坚决树立创品牌千辛万苦,保品牌如履薄冰的观念。同时,还要有“走出去”的决心,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力争早日在国际上树立中国的乳业知名品牌。二是基地应当依托品牌企业,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奶牛养殖基地应依托乳企知名品牌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全面带动养殖基地发展、奶产品质量提高和奶产品销售,实现品牌带动。三是积极创立奶牛养殖基地的品牌。应积极争取各项扶持措施,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做好无公害、绿色、有机奶牛养殖基地的建设和认证,让更多的牛奶有质量安全的品牌“身份证”,以此作为市场的“敲门砖”,形成新的品牌优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解析六大方面促进中国奶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