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商业精神大PK:京商重人 沪商重财

  上海商人卓福民调侃,和北京人谈生意的时候,

  有一个选取标准:“如果这个北京人拍完胸脯没有再拍脑袋,

  那么我一定不和他合作;如果拍完胸脯,再拍了脑袋,

  我才会考虑接受他。因为,拍了脑袋就表示他想到问题了。”

  “在北京谈生意,要先请客吃饭,在饭桌上谈顺了才进会议室签合同;而在上海谈生意,先进会议室谈,谈好了才请吃饭,谈不好,对不起,上飞机就餐吧。”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赵民形象地表述了与京商、沪商谈生意的两种状态。

  这种谈判文化的差异,杨峻亦有同感。他是一个已经爱上北京的上海男人,身为腾创科技首席运营官,常常奔波于京沪两地,他觉得“上海的商业氛围更浓厚、规范。和上海客户谈判前期难度大,纠结细节,但签订合同后履行顺利;北京客户往往在饭桌上敲定生意,但后期一定要派人跟进,多有纠纷。”

  两种状态恰恰也反映出京沪两地企业管理上的差异。提到北京企业家,人们会马上想到“眼光长远”、“大方爽快”,北京团队往往更具凝聚力,拓展市场的能力也很强。上海商人给人的感觉是“有条理”、“守诚信”、“精明仔细”,所以“上海牌”的日化用品及服装往往受到“妈妈们”的追捧和信任。

  尽管京沪两地企业管理上存在差异,但是两种风格的管理都让企业实现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2009年上海市GDP是14344.73亿元,增长率是4.72%,北京市GDP是11469.28亿元,增长率9.36%。

  “北京企业的CFO(首席财务官)应该找上海人来做,而上海企业的COO(首席运营官)应该找北京人做。”慧聪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凡生调侃地说,他认为京沪在企业管理方面有很多互补之处。

  郭凡生的话不无道理。北京人“讲义气”,人脉资源广,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需要这样的人拓展市场;上海人重收益,所以对财富更为敏感,而企业创收正需要这样的人来精打细算。

  执行力 京商“抓大放小” 沪商“以小见大”

  “假如我需要员工向客户传递三条信息,北京的员工会完完整整地把这三条信息传递给客户,但是上海的员工会有所取舍地向客户表达,他们甚至会把三条信息精炼成一条。”起初,杨峻认为,北京的团队似乎要比上海的团队执行力更强一些。不过,当他仔细了解后却发现,原来上海的员工对当地的消费习惯了解得比较多,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向客户推广。

  “北京的团队更好管理,只要目标达成一致,他们就开始朝一个方向发展了。上海的团队却不是这样,但是他们会认真思考,什么样的方式更能帮助他们的工作,有利于他们销售收入的增加。”杨峻表示。

  仔细分析,北京人讲“热情”、“大气”,也使得团队充满了“义气”,企业家做事全凭用“人”。试想,那种一呼百应的效应一旦发挥,似乎什么事都好解决了。而上海人体现了“细致”、“精明”的一面,他们会察觉这样做是不是有效,会不会给自己带来利益。所以在“财”的驱使下,上海人办事会多动些脑筋。同样是一件工作,处理方式的不同也显示了北京人和上海人的差异。

  从企业的层面看,北京企业和上海企业的执行力风向标不同。比如,京商保持着做事“抓大放小”的特性,有“先花钱再办事,人情顺了生意就顺”的感觉;而沪商的做事风格是“以小见大”,更像“先做事后花钱”。

  “北京人做事都是先拍胸脯,后拍脑袋。”思新格创业投资管理(上海)公司董事长卓福民是个地道的上海人,他是这样评价京商的,“在北京人看来,凡事都应该讲“大气”、“不拘小节”,尤其在做生意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得很豪爽,但是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才会拍脑袋说“不好办”。而上海人一定是先把这些细节都弄清楚了才去做。”

  卓福民调侃到,他在和北京人谈生意的时候,有一个选取标准:“如果这个北京人拍完胸脯没有再拍脑袋,那么我一定不和他合作;如果拍完胸脯,再拍了脑袋,我才会考虑接受他。因为,拍了脑袋就表示他想到问题了。”

  所以,至今北京人会觉得上海人做生意太麻烦,拿下一个单子要费尽周折;而上海人看北京人则是觉得事情顺利得不敢相信。造成的结果是,上海人虽然提的问题和条件多,但是最终实施起来会越来越顺利;而北京人虽然答应得痛快,但是会发现执行的时候总会遇到磕磕绊绊。不过,北京人的“抓大放小”,也会减少谈判成本:对小问题不追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京沪商业精神大PK:京商重人 沪商重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