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与裁员

末位淘汰与裁员

“末位淘汰制”与“裁员”有着本质区别,前者则是为了激励员工,使他们觉醒,不要落后于时代,后者主要是企业为了摆脱包袱,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手段。


最近,关于华为“末位淘汰制”的讨论非常热烈,有自称华为的员工在网上发帖号召进入“淘汰名单”的“战友”不要选择自动离职,坚持让公司辞退,然后再申请劳动仲裁。该人士认为,“末位淘汰制”在法律上站不住脚。


事实上,这算不上新闻,华为也宣称,末位淘汰仅是公司正常的内部人员流动。不过,对华为的每一件事,媒体都不会放过,并肆意加以放大。这家1988年才成立,注册资金仅有两万元的小企业,仅用了20年时间,迅速崛起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2008年其合同销售额达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海外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75%以上。华为的快速发展,与其危机意识不无关系,而卓有成效的管理,则是进一步推动公司向前发展的助推器。


在此,先不讨论孰是孰非,“末位淘汰制”本身是很好的内部员工管理方式,它不仅适合企业,也正在被政府或单位逐渐采纳。2007年,由韩国首都首尔市政府发起的“3%公务员淘汰制”,得到其他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中国政府也在借鉴国外的经验,打破铁饭碗,逐步淘汰不能胜任工作的公务员。而跳出“人”来看,在自然界,“末位淘汰制”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有一则寓言: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活着羚羊和狮子。每天清晨醒来,羚羊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否则就会被吃掉;而狮子同时也在想,要想不饿死,必须得追上跑得最慢的羚羊。于是,在大草原上,演绎着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不过是最普通的自然法则而已。


在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看来,企业与“羚羊和狮子”的故事一样,只有如履薄冰,保持一颗忧患之心,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末位淘汰制”源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一进化法则,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被人类认识和利用,最终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竞争的基本法则。


“末位淘汰制”与“裁员”有着本质区别,前者则是为了激励员工,使他们觉醒,不要落后于时代,后者主要是企业为了摆脱包袱,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手段。前者过滤的是一些无法接受挑战,或不愿作出改变的人,后者很多时候是一刀切。


至于有些消息说华为为了达到5%的“末位淘汰”硬性指标,一些部门可能利用公司制度漏洞,淘汰一些根基不深的新员工。笔者认为这种言论站不住脚。华为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对人才选择也有自己的标准。而事实上,华为的社会招聘依然在按部就班地进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华为坚持末位淘汰,是想让公司变得更具竞争力。


管理大师、GE前CEO杰克·韦尔奇就推崇“末位淘汰制”,他称之为“活力曲线”,其中有10%的人被公司淘汰。他认为,通过这一法则,可以发挥人的极限能力。以业绩为横轴(由左向右递减),以组织内达到这种业绩的员工的数量为纵轴(由下向上递增)。利用这张坐标图,很容易区分出业绩排在前面的20%的员工(A类)、中间的70%的员工(B类)和业绩排在后面的10%的员工(C类)。


韦尔奇将员工加以区别对待,给A类员工以奖励,并努力帮助B类员工转化成A类员工,而C类员工由于不能胜任工作,公司不在他们身上花更多时间。他的这种“活力曲线”,也曾经遭到很多人的抵制,但它的确给GE带来了无限活力,并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输出到世界各地。


与此相同,一些人也认为,华为的“末位淘汰制”很残酷,甚至有人认为是一种“不道德”做法。事实上并非如此,企业不是养老院,让一个人待在不适合他成长的环境里,这样的企业才是不负责任的。


“末位淘汰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它有利于员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改进,从而适应公司的发展需求。从企业角度而言,它满足了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提升公司业绩,进而让有能力的员工获得更好的待遇,形成良性循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这句名言也将继续显示它的价值。要成为强者,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强烈的忧患意识。


现在的华为,已摆脱了早期的“低价竞争”形象,凭借技术优势建立起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在华为看来,那种内省式的忧患意识也在被业绩冲淡。所以,在自己的业绩一路高歌猛进时,华为总裁任正非一直用“冬天”这两个字眼来提醒员工,让他们知道必须奔跑得更快些,才能抢得更多、更好的肉。他曾说,跨国公司是大象,华为打不过大象,但是要有狼的精神。即使到了今天,他也没向外界透露华为是一家成功的企业,华为只是走在成功的路上。


在任正非看来,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地攀比。如果大家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差距不是宿命,宿命是人知道差距后,而不努力去改变。


末位淘汰制是企业对员工一段时间工作表现的科学评价,被淘汰员工可以理解为企业职员的正常流动。忧患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一个人应该肩负起对企业的使命感,若想图安稳的工作环境,这样的人不仅在华为难以生存,在其他企业亦如此。


从20年前华为诞生的那天起,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就一直在内省,无论于企业还是于自己。在他看来,在产品过剩时代,华为人除了艰苦奋斗还是艰苦奋斗,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幸福得靠自己去创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末位淘汰与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