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建设要逆势而动

人力资源建设要逆势而动

裁员、降薪还是坐以待毙?有没有别的办法,让企业既能保命,又能保人?动脑筋就可以。


金融风暴来了,并且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某些行业或者商业模式的企业受到了很大冲击。业绩下滑、预算收紧、成本控制变成了关键词,接踵而至的就是裁员、减薪、结构性调整。员工人心惶惶,工作积极性大幅下降,对公司前景充满担忧。


但是不管怎样,企业还是要发展,尤其在特别时期,更加要动管理的脑筋,扩经营的思路。笔者在管理咨询过程中接触了一些企业实例,在危机背景下,其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发展策略,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不赚钱的生意也可以做


有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来了,业务量少了,就必须裁员。而团队永远是公司的关键资源,为了保有和锻炼团队,可以进行一些业务调整,转换一下经营思路,而不应仅仅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去思考。


案例片段一:某房地产公司希望能在国家保障性住房的9000亿蛋糕里分一杯羹。当问到他们保障性住房开发的利润空间是否会比商品房开发少很多,他们的回答是:“几乎没什么利润,但是没有利润也要做,因为这是一个练兵的机会,虽然赚不到钱,但是这个时候团队如果散了,或者得不到提高,等危机过去了,我们还是要被落下。”


加强培训的大好时机


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过去经常跟我们抱怨,感觉日常繁杂的工作将自己的过去积累快掏空了,很想静下心来学点东西,但是工作太忙没办法。其实现在就是一个充电的好机会,我们看到一些优秀的企业,趁现在大家不是很忙、又想学习的时候,从公司层面投入资源,组织员工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案例片段二:某著名鞋业集团,在2008年下半年销售额没有完成预期目标的前提下,仍然投入几百万元与复旦大学合作,开设企业大学,供自己的业务骨干攻读MBA。该公司董事长说:“分销渠道体系在鞋行业里是关键竞争要素,越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越是扩展渠道的好机会,要扩展,我的团队必须跟上。”


设计长短结合的综合激励体系


据北大纵横观察,我国很多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薪酬策略大多以短期激励为主,不重视或者缺乏手段来对核心人才、关键员工进行长期激励,促进员工对企业形成长期预期,与企业共同发展。这种思维在过去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竞争环境粗放、人力资源市场不够放达、社会商品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时候,是可以理解和被接受的,但是现在各种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企业要学会运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特别是采取一些长期激励措施,来达到综合效果。


案例片段三:某大型芯片制造商,为了避免经济危机对企业核心技术人才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设计推出了一整套技术人才的长效激励机制,基本内容为:为每一位关键技术人才设置一个“福利钱包”,每年为关键员工按照年薪的一定比例在“福利钱包”中存入一笔福利金,但是该笔资金的支配权是在两年以后,滚动累积,并且支配的方式只能是买房、买车、教育等福利支出。这增加了企业和关键员工之间长期预期的粘性,更大化地发挥了关键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


进行人才抄底或良性换血


目前实体经济不景气,使得某些人才的市场价格降低了。所以最近一些有眼光的企业会有一个人才抄底动作,或者进行良性换血,用较低的成本建立完善人才库,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案例片段四: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客户群体为外资企业,这个群体是这次危机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所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生意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个别事务所也采取了裁员措施。相反的是,国内某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却招进了很多新员工,包括一些原“四大”的员工。该事务所的一个高级合伙人这样说:“我们的薪酬结构比外资事务所更加灵活,底薪低、补贴高,较低的底薪可以支撑一个更大的团队,另外很多原外资事务所的客户为了削减成本,也找到了我们,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来承接这些新的业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人力资源建设要逆势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