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为什么要倒进大海?

牛奶为什么要倒进大海?

牛奶为什么要倒进大海?——中国企业不要幸灾乐祸。这种表面上“腐朽”的行为,正是企业自我治愈浪费,调整产品结构与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的动力源之一。


西方危机与中国危机是完全不同的危机


这次危机中,有很多西方著名的公司步履艰难,甚至面临破产,相比起来,中国公司的情况要好很多。但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注意,那就是表面上,这次危机西方企业受创严重,但实际上西方企业的“自愈”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在表面的“把牛奶倒进大海”的背后,是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在增强!


记得我在摩托罗拉做战略规划经理的时候,公司战略部经常强调的一句话是–“库存是杀手”(Inventoryiskiller),意思就是说,很多公司死亡,大多是由于库存过剩引起的,因为库存不仅影响着现金流,而且决定着新产品上市,渠道合作等等。


“牛奶倒进大海”就是处理库存的方式之一:一旦过多的牛奶成为库存,那么,这些牛奶就只有两种命运:倒掉或者降价“倾销”。当然,很多人都会说,宁可降价也不要倒掉呀,但从经营公司的价值链角度,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首先,降价倾销会影响公司的品牌与产品价格的稳定性。其次,降价倾销期间新牛奶的价格与销量都会受到影响。最后,降价倾销会改变公司与渠道商之间既定的合作策略,渠道商有“动力”多进货,然后逼使商家降价倾销,多获利益。


这就是为什么公司有时候会宁愿把牛奶倒进大海,也不愿意降价倾销的原因。就是说,有时候生产厂家为了保护价格,保护利润,保护渠道稳定,甚至可以说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宁可将牛奶倒进大海,也不降价倾销。反过来,牛奶倒进了大海,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浪费,一种高成本的行为,这种成本会逼使企业反省为什么会出现牛奶过剩?


于是牛奶制造商开始以牛奶为原料开发系列牛奶产品,比如奶酪、黄油和冰激凌,甚至酸奶,当然也包括“利乐包”这样的保鲜方式,用来调节鲜牛奶的供应。有了“牛奶倒进大海”的负激励,各种以鲜牛奶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就应运而生,从而大大延长了牛奶的产品链,于是一次“牛奶倒进大海”,换来的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产业繁荣。


当然,从道德判断上看,牛奶倒进大海所引发的社会冲突,也许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这也许就是目前各国政府纷纷宣布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原因。这是政府的职能与责任,无可厚非,因为出发点不一样。政府的出发点是社会稳定,企业的出发点是效率,我想这是西方任何一家企业都当成常识的东西。这就意味着,危机之中的西方企业正在酝酿着一场管理变革,而这个变革的结果将是竞争力的倍增。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牛奶倒进了大海”这种表面上“腐朽”的行为,正是企业自我治愈浪费,调整产品结构与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的动力源之一。如果这种结论成立的话,那么,美国与西方国家面临的金融危机,只不过是自由市场经济中的“库存危机”而已,而大量企业由此出现的危机甚至破产,一方面证明了西方企业发展模式的问题,另一方面却是他们调整自我的一种机制,我们从西方企业竞争史中可以发现,每一次危机,都是企业家们反省他们战略的时机,也是他们创造赢利新模式的时机


这样想,我们也许就不那么乐观了,当西方企业在危机中“自愈”而强大起来的时候,如果相当一批中国企业还停留在“幸灾乐祸”之中,那么,本来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牛奶为什么要倒进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