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销售渠道奖励?

如何进行销售渠道奖励?  用过程指标考核,容易出现弄虚作假,代理商抱怨“会叫的鸟儿有食吃”;用结果指标考核,容易形成千篇一律。两次调整之后,代理商为何依然无法心服口服呢?

  【现象】

  Q企业在全国有300多家地市级代理商。每年都要制订十几项渠道管理制度,其核心是渠道奖励政策,对销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营销中心Z总监走马上任之后,提出了“特殊支持型奖励政策”——对全国各代理商区别对待,依据市场潜力、竞争态势、代理商广告及促销计划投入量,给予各地区数额不等的费用支持,少则几千,多则数十万。

  由于各地情况迥异,代理商年初纷纷向公司表决心、提计划。在无法准确预测各地区全年销量的情况下,Z总监只能凭主观感觉决定公司在各地区投入多少资金。

  “会叫的鸟儿有食吃”,这激起了渠道代理商的强烈不满。没拿到支持的地区不停地抱怨,拿到支持的地区还嫌支持太少。公司前所未有地投入了近千万元费用,却换来了代理商大面积的消极怠工、怨声载道。

  这一年成为Q企业销售史上的“滑铁卢”,任务落空、费用超标,销售形势急转直下。

  第二年,为了扭转被动局面,营销中心吸取了失败教训,推出了“返利型奖励政策”——公司不再预先支持各地区费用,一律以全年的实际业绩说话,按不同销量级别给予不同返点奖励。

  但如此千篇一律的政策有失僵化,没有考虑部分特殊市场的具体情况,引发了销量排名前20位的大代理商集体抗议。

  他们认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竞争激烈的地区仅靠代理商的力量是不够的!而市场广告促销费用全由代理商垫付,公司等着年底坐收渔翁之利,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大代理商的消极直接影响到了中小代理的信心。Q企业销售再度全面下滑。

  渠道奖励政策是一切问题的焦点,两种政策都让代理商十分闹心。

  企业钱没少花却激化了矛盾,究竟该怎样办呢?

  慎用过程导向政策

  Q企业第一次推出的“特殊支持政策”,实际上是一种“过程导向”政策,这种政策在营销管理中要慎用。

  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最大的区别在于评判标准的不同。

  对Q企业来说,有限的营销费用应该投到哪里?

  评判的标准不能依靠拍胸脯、喊口号的形式主义,因为如此一来,那些描绘了“宏伟蓝图”的地区就得到了公司的支持,那些默默无闻、踏实肯干的地区则会受到冷落。

  这种费用支持导向会鼓励越来越多的渠道网络“坐而论道”,而且由于考虑因素过多、随意性太大,下级无法协助管理,很容易将矛盾集于总监一身,使得管理者心力憔悴,按下葫芦浮起瓢。

  “没有好的过程就没有好的结果”,这是许多管理者采用过程导向考核的一个根本原因。他们固执地认为,只要把过程中的所有关键点都考虑到了,理想的结果就会出现。

  但过程导向也存在以下问题:

  1.指标制订以偏概全。

  不是所有的关键过程指标都能找到,做营销不是搞生产,后者必须标准化,而前者创新性极强。总部规定的过程指标,大多只是常规打法的,而创新性打法有时效果更好,却与奖励无缘。

  2.指标考核方向错误。

  由于管理者自身信息与能力的不足,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无法全面掌握,他们提出的过程指标并非都是增长良方,有时会误导代理商。比如,在广告的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时,仍要求各地区大量投放广告。

  3.指标量化约束过大。

  过程指标越多,越会导致平均用力,抓不住主要矛盾。许多硬性化的过程指标,比如全年必须办多少次促销活动,进多少家卖场,会束缚一线代理商手脚,逼迫其放弃更适合本地区的增长方式,导致主攻力量分散。

  这种用统一管理“消灭”自我管理的方式,使企业整体效率无法实现最优。许多人都只是在过程中,在管理者关心的问题上做一做样子,实际效果很难保证。

  要实现市场的更大效率,就必须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

  要促使渠道自我管理,结果导向是必不可少的,这会调整每一个被考核地区作出最优化选择。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变过程导向为结果导向的管理思维密不可分的,提出“黑猫白猫”理论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如果改革初期,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事无巨细的管理方式,没有对各地方政府以GDP增长速度论功过的考评方式,相信我们的经济不会得到今天这样的大发展。

  管理从来就不是最高决策者个人的事,它需要所有人的智慧和最广泛的参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如何进行销售渠道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