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固执己见怎么办?

老板固执己见怎么办?  进谏的理由不能只是自己的感觉,事实更有说服力。和老板一样拍脑袋提方案,你的脑袋肯定没有老板的大。拿主意的人不去执行,执行的人不让拿主意。结果错了搞不清原因,对了分不出功劳。混在一起,谁为结果负责呢?

  解决分歧的三因素理论

  知道分歧的来源才能消除分歧。

  如果肯定了目标是一致的,那么上下级的分歧无非出自三个层面,找到这些因素并加以剖析,双方即可达成共识。这可以称为解决分歧的三因素理论。

  因素一:信息来源差异。

  即原始数据或基础信息不同。常见的情况是上级对一线信息知之不详,而下级对全局信息了解不够。

  这是“盲人摸象”式的分歧。几个盲人,有的摸到大象腿,说遇到四根大柱子;有的摸到大象身子,说遇到一面墙。这种初始化上的差异,导致大家都拿着残缺不全的“病态”论据说话,自然无法得出一致结论。

  因素二:推理过程差异。

  即推导过程中出现逻辑误判。

  一个结论的得出,往往在逻辑上出现多个“与、或、非”的交织。论据相同,而上下级得出的结论不同,这一定是推导过程中的一方出现失误。

  因素三:结论判断差异。

  哪怕是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但是每个人对结论的判断和感觉也会有不同之处。比如同样得到了半杯水,有人认为还没满,会产生遗憾;有人则认为至少还有半杯,会有满足感。

  根据上述原理,营销部门会后利用私下沟通的方式最终找到了差异点,成功化解分歧。

  1.消除信息差异。

  深入交流中发现,老板认为“自派业务员招商费用低”,是受到了以前信息的误导。

  为突出业绩,前任营销团队向上汇报招商成果时,只谈及招商人员花掉多少差旅费、人工费,这样计算下来,招商费用只占到新增销售额的3%,看起来十分划算。

  但实际上自主招商需要大量广告支持,同时公司要提供门店装修费用,此外还要对新代理商首批提货给予优惠返点,这三项费用是隐藏在营销日常费用中的,但都与招商密不可分。

  统算下来,自派业务员赴全国招商,总费用要占到新增提货额的12%,远比公司给一级代理商的招商奖励高得多。

  2.消除推理差异。

  继续沟通,发现“自主招商效果好”的观点来自于推理上的误判。

  在推理过程中,老板根据以前经验,每家二级代理年销售额约10万元,按每名业务员一年可新招5家计算,现有的50名业务人员,年增加销售额2500万元。

  但现实中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代理是年初招到的,有的则是在年末。即便是每家二级代理的年销售额为10万元,由于加盟时间参差不齐,年内增加销售额为2500万元的推理也是错误的。通常来说,这样最理想的效果也只是1000万元左右。

  所以,营销部门推出的方案更有销量保证。

  3.消除判断差异。

  明确了哪种方案费用更低、效果更好之后,双方还存在对结论的判断差异。

  老板认为,由一级代理商招收来的二级网络,对公司缺乏忠诚度。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新代理商加盟看重的是企业品牌,谁招收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应该加强对销售终端的管理。而只要把业务人员从繁重的招商工作中脱离出来(以往业务人员只顾招商却无暇管理,二级网络的忠诚度其实更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渠道管理上,企业的渠道控制力不会成为问题。

  通过上述逐项分析,营销部门绕开双方方案上的分歧,把隐含的差异抽丝剥茧地找出来,最终使新的招商政策得到了批准。

  老板:谨防“官渡陷阱”

  表面的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背后的问题仍然值得思考。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Q企业的授权机制还有待完善。制定招商政策本属于营销中心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老板不应在关键战役筹划上干扰一线将官的指挥权。

  公司层面对下只授执行权不授战略制定权固然正确,但执行权也包括策略制订权,营销政策就是策略权的一部分,不能让下级一点思考的余地都没有。

  策略上不授权,仗是打不好的。授权不充分常常是企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管理学中,有一个典型的现象叫做“官渡陷阱”。这是取例于三国时期的中国化案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老板固执己见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