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长大”的秘密

洞悉“长大”的秘密

周末下午在学校的书店翻书,挑了三五本后,正打算付钱走人的当口,猛然看到一本似乎不错的书,翻着翻着,还没决定买不买时,旁边一位一直坐着看书的儒雅老者,开始夸我气宇轩昂。

这突如其来的赞美一击而中我的死穴,
其实因为参加学院活动,我身着正装,正所谓“征衣未解,戏服未脱”,比起T恤短裤,似乎是要轩昂些。随后两人攀谈起来,原来老者正是此书的作者。

老者洞察人心,除了赞美我,引起我的关注,还欣然为我签名,赐了名片,引来周围人的从众效应,柜台面前一时间人头攒动, 求书的人排起了队伍。

回家后,更衣细读,老者是政府高干、总裁班的咨询培训师。他写道,身为总裁,不仅仅要有高超的管理能力和技巧,更要堪破迷局,洞若观火。

书中谈到思想观念是鱼,思维方式是渔,思想观念是金子,思维方式是点金术。身为高层,需要驾驭的是思维方式。

掩卷静思,不禁想起当年公司起步,大家都在“赢利”和“长大”之间犹疑,到底是先赚钱,还是先做大。

只顾做大,不思赢利,一定会受到总部德国人稳妥、扎实思维的严重挑战,怕是活不到胜利的那一天;只求眼前蝇利,于个人、于手下的员工,都会耽误了大家的长远规划。

于是我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我和我的团队成员想要做的,什么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前者是我们性格中共同的偏执部分,后者是社会文化赋予我们的压力。

台湾五六十年代著名学者殷海光在他《中国文化的展望》中,提到性格系统基本地受所在的文化模型和社会传统塑造。因此,在一个文化中,固然各个文化分子的性格各有差异,但大多数文化分子的基本性格结构或模式性格有根本相通和相同的地方。

心理学上讲一个人只有通过洞察自我,才能真正化解或利用性格潜意识中思维模式,从性格形成的早年经历入手分析,比较容易全面地理解性格形成的来龙去脉,对于群体的模式性格的理解和驾驭亦是如此。

心理学家朱建军的著作中说,孔子早年丧父,才会有儒家对孝道的尊崇和君父的思想。而中国的企业家人群的模式性格“做大做强”,来源于中国文化的幼年,也就是跟秦时期嬴政文化密切相关。嬴政由于可能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在赵国备受欺负的人质的儿子等因素,身具强烈的不安全感。对不安全感的心理补偿机制,引发做大做强。

很多团队成员与我具有一样的中国文化模式性格传承,几乎所有的人内心潜意识对个人的前景多少存在着不安全感。于是我得出结论,我们内心想要做的以及不得不做的只有两个字,就是“长大”,如只是小谋空度日,恐怕于己不甘,于社会不齿,在中国社会,小公司是“很没面子”的。

而“长大”对公司也是内在的需求,IBM前CEO郭士纳说:“大,很重要,因为规模就是杠杆,深度和广度可以容纳更多的投资,
更大的风险以及更长久对未来进行投入。”

在理解了公司的需要,团队和德国总部的思维方式之后,我们确定了公司战略哲学的规划是在价值=f(收益性、成长性、风险)的公式上规避和控制风险在一定的范围内(兼顾德国思维),追求成长和抓住机会(兼顾中国思维和团队成员内在要求),在成长中对自身收益性有稳步的要求而非追求收益性短期最大化(融合多方底线)。

西方人Herzberg在激励和保健双因素理论中说,内在激励因素,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是工作的主要驱动力,所有的人内在都有“大”的需求,把个人的内心需求和企业的内在需求绑定在一起,在日常的运作中,所有睚眦之怨,芥蒂之隙,在长大的共同内在驱动下和共同远景下,比较容易消融。

有了“长大”这一核心关键字,还需要形而上形成道,作为公司决策、运作的点金之术。团队后来开发了一本“长大”手册,作为公司那几年的“核心思想”。手册中列举诸如勇气,心中有敌,天下皆为敌,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要向前看,想象力没有成本;长大扩张而不是延续利润,面对动态中国市场、灵活反应及弹性等等诸多原则。

善战者择人而任势,求势之前,先有求势的思维方式,然后责于人。人与势的思维如果内在能契合,也就天人合一,无往不胜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洞悉“长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