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时尚”市场的本土竞争者

虽然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快时尚(fast fashion)”或许是一个崭新的术语,但快时尚自身已经以某种形式在中国市场存在了好多年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露天市场出售的廉价但质量可疑的衣物。但近几年以来,如美特斯邦威(Metersbonwe)和网络零售商凡客诚品(Vancl)这样的本土大众市场品牌,已经跃升为中国快时尚市场的顶尖竞争者,即便H&M、飒拉(Zara)、优衣库(Uniqlo)和其他外国零售商也已经投身于这个业已十分拥挤的市场之中。

面对H&M和其他外国零售商在中国市场所取得的成功,中国本土的一些快时尚零售商已经开始应对这一挑战,它们推出了更为“高端”的全新品牌,以吸引那些无法抗拒外国品牌诱惑(相对于进口的奢华品牌,这些外国品牌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的消费者。2008年末,美特斯邦威推出针对中产阶级和二三十岁白领人士的品牌ME&CITY,并聘用美剧《越狱》主演温特沃斯·米勒(Wentworth Miller,一位据说在中国的号召力远大于美国本土的明星)、演员奥兰多·布鲁姆(Orlando Bloom)和模特艾格尼丝·黛恩(Agyness Deyn)作为其广告代言人。

自ME&CITY差不多2年前推出以来,这一品牌已经在中国各地开设了超过85家专卖店。尽管在吸引品牌意识强烈而蔑视如美特斯邦威这类大众市场品牌的消费者方面,ME&CITY面临重重考验,但正如新浪网在去年所指出的,自这一品牌先于H&M和飒拉进入许多二级城市以来,它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ME&CITY去年3.5亿元(5,170万美元)的销售额,仅仅相当于美特斯邦威公司总销售额的大约十分之一,ME&CITY要想赢利,还需要好几年的努力。

中国快时尚市场的另一个竞争者城市第八天(URBAN EIGTHDAY),是一个成立时间不长、名气不大的品牌。这一渴望成为Urban Outfitters中国版的品牌,已经开始扩张至许多大品牌未企及的三四线市场。正如该品牌总经理去年在接受采访时所言,城市第八天敢于向外国快时尚零售商叫板的底气在于,中国公司“更懂得中国消费者想穿什么”,更愿意不断探索。

那么,在意欲成为中国的优衣库、Gap或H&M的战役中,新崛起的中国零售商应该如何在这一竞争激烈的市场赢得生存空间呢?最近,中国服装网提出快时尚的“中国模式”。这篇文章写道,中国品牌在跟规模更大的外国竞争者直接交锋时处于固有的弱势地位,它们必须把品牌放在跟产品同等重要,甚或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篇文章还提供了其他一些在快时尚市场获取成功的建议,比如,加强供应网络,从细分市场(比如鞋类)寻找突破。这篇文章认为,中国品牌别无选择,只有从“抄袭逐渐转变为构建自身设计力量”,招募本土设计人才和艺术家,以避免盲目跟随国际流行趋势。在详述这一点时,这篇文章重复了城市第八天总经理的观点,暗示抄袭(或改编)外国品牌根本无助于中国品牌争得市场份额,因为中国低端制造商克隆的许多外国品牌“并不适合中国人的体型和审美”。

该文指出,中国快时尚品牌可以跟外国竞争者大干一场的另一个领域是,仿效ME&CITY、城市第八天、ME & KAR和其他零售商的做法,尽快切入并占领较小的、相对来说还是竞争空白的三四级城市。比如,凭借其听起来像是外国品牌的名称以及知名外国明星出演的广告,ME&CITY已经发现,它显然可以让这些欠发达市场的某些消费者相信,ME&CITY是一个外国品牌——在中国,这并算不上一种新战略,但在合适的市场上,这种办法却屡试不爽。

从本质上讲,利用相对容易获得的供应商和分销网络等本土优势;雇佣本土人才将国际趋势本土化及再概念化;设定比外国竞争者更具竞争优势的价位;招募外国明星充当品牌的“脸面”(至少美特斯邦威在推广ME&CITY时,是这么做的),中国快时尚品牌或许有机会跟强大的外国对手较量一番。

对于意欲跻身奢华品牌的中国公司来说,要是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就理论而言),就太好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中国“快时尚”市场的本土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