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文化建设巡礼

 

  文化产业已成为深圳市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

  目前,深圳的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数字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进一步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象,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文化市场不断拓展,优秀文化产品有力地拉动了文化消费。与此同时,深圳市民也享受着越来越多的文化权利和文化福利,文明素质得到提升。

  深圳特区已全方位跻身于全国文化发展的第一方阵。文化发展的“深圳模式”折射出的是经济特区30年成长的路径。

  春花一点——深圳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借书成功,请自动取走图书。”深圳图书馆门外,工作中的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引来了行人的目光。

  只要用身份证扫描一下,16秒内自助图书馆就会“吐出”一张借书证,读者可透过玻璃寻找心仪的图书。

  自助图书馆无疑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一次创新。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主席艾伦泰塞认为,深圳的自助图书馆让市民随时能享有图书,体现了图书馆为市民服务的价值。

  如何抓好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的文化权益切实得到保护,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一直是深圳市文化建设的重点。

  深圳图书馆、深圳音乐厅、深圳博物馆新馆、深圳大剧院、关山月美术馆……近年来,随着这些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深圳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模式成效显著。

  深圳市从当年仅有的一座图书馆发展到今天的631家公共图书馆;拥有各类文化广场近400个,各类专业演出场所25家。去年一年,深圳大剧院组织演出177场,深圳音乐厅组织演出232场,服务观众35万余人次。

  “这是深圳应承担的‘文化责任’,”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尹昌龙认为,深圳市近年来围绕公共文化的“均等性、公益性、多样性、便利性”做文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老百姓的文化欣赏、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保护等基本文化权利有了一定保障。

  近10年来,深圳读书月年年与市民相约。回顾过往,十届读书月中,共有各类活动1872多项,市民参与人数从首届的170多万人次上升到第十届的近900万人次。流动大舞台、流动借书车、流动戏院等“流动”系列文化活动,周末剧场、周末广场音乐会等“周末”系列活动,经久不衰、场场爆满的“市民文化大讲坛”,面向外来工的“外来青工文化节”……

  这些满足不同层次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打出了“金字招牌”,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文化惠民工程。

  春色满园——深圳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

  2001年2月,有媒体报道一个名叫A8.com的网站可以为手机下载铃声,当天就有26万人次下载。8年后,这个当年名不见经传的音乐网站在香港上市,成为国内首家海外上市的创意型高科技文化企业。

  政策引导成为文化发展的“杠杆”。自2000年以来,深圳适时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把文化发展摆在现代化发展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

  自2004年以来,深圳市对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先后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文件,并在“十一五”期间由财政设立总额为3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由于根植于活跃的市场经济环境,一大批创新、创意独具特色的文化企业在深圳不断涌现:深圳雅图数字视频技术公司以投影设备为主业,积极参与国家文化信息共享等工程,并在全国建设平价连锁数字影院,今年实现营业收入30多亿元;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打造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成功移植南非、乌克兰等国,环幕立体电影系统也输出到了40多个国家;华侨城集团自1989年建立中国首个文化主题公园后,将“文化+旅游”模式成功复制到全国7省市,跻身全球旅游景区集团前八强。

  在深圳,40多个不同主题、形态多样、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聚集地悄然形成,一批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会展进入快速健康发展轨道,文化产业逐渐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态势。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开业不到半年已实现交易签约项目471宗,交易总金额约85.7亿元。今年5月深圳举办的第六届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总成交额超过千亿元。一串串飘红的数字,书写了文博会成为“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国际知名品牌”的未来。

  东风携雨——深圳市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30年来,深圳从一份报纸没有到如今拥有占深圳地区平面媒体90%以上市场份额的深圳报业集团,从当年的宝安县广播站,到今天总资产超过60亿元的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国有文化力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自2003年深圳被确立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以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一批包括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在内的具代表性的文化市场主体在改革中培育成熟。

  谈及改革的体会,深圳出版集团总经理陈锦涛用16个字来形容,创新体制,做强做大,谁先改革,谁先受益。“改革就要不断转变观念,发展就要始终挑战自我,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果化解改革中的矛盾。”他说。

  30年,深圳从一个全年图书销售居全国最末的城市,到跻身全国前三的书香之城。全国十五大书城中,深圳占了五分之一。

  院团改革也是深圳一大亮点。作为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深圳市歌舞团2004年转制为企业,划转华侨城集团经营。一年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千古风流》成为其转制之后首次亮相,实现了艺术与市场的对接,并获得了国际大奖。

  2009年8月,深圳被国家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表示,深圳市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公益文化社会化运作机制,将公益文化活动通过招标、政府采购和委托承办等方式确定参与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

  春来如潮——深圳市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每逢历史重要时刻,深圳总是推出与时代脉搏同步跳动的原创文艺精品:改革大剧《命运》引发热议,电视政论片《风帆起珠江》摘得第21届电视星光奖最高奖——电视纪录片大奖,《兵峰》《天地民心》等一系列“深圳制造”影视精品正陆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近年来,深圳市在对文艺精品的策划、组织、资助和推广等环节上逐渐形成了长效机制,为艺术家们搭建发展平台,也逐渐摸索出一种以本土文艺创作队伍为基础,积极吸纳海内外优秀文艺创作力量的人才模式,充分支持社会力量介入精品文艺创作,为文化精品生产提供了创作动力。

  深圳艾科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怀东说:“深圳宣传文化部门很早就把目光投向了民营文化实体,在精品扶持上不分体制内外,不断引导我们走向市场,让我们这些在本地生长发展的影视公司受益匪浅。”

  在刚落幕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由深圳基层和民营文艺团体创作并演出的舞蹈《走山》《快乐建筑工》《围屋女人》,小品《守候》《大话环保》《成长》等优秀作品成功入围第十五届“群星奖”决赛,数量之多在全国名列前茅。

  “城市之争最终是文化之争。”尹昌龙说,曾几何时,深圳被称为“文化沙漠”,如今,深圳市民年人均购书量连续19年居全国各城市之首,还打造出“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等众多城市文化形象。

  30年,深圳改写了“只有经济,没有文化”的历史,将曾经的“短板”——文化铸成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核心元素。如何抢抓机遇、敢为人先,进一步推动深圳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将是深圳再次面临的重大课题。

掌控客户资源,做一个轻松的老板;注册免费使用:
在线客户管理
友盾

深圳在你心里是个啥?欢迎来投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文化建设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