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式月饼:非遗也有“马太效应”

近日,广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已经正式开始。非遗中心表示,目前最缺的项目是传统饮食技艺,希望“广式月饼”等本土特色美食前来申报,还可以享受破格的待遇。非遗中心工作人员积极走访各餐饮协会和老字号酒家,力促“广式月饼”申遗,可“大家的积极性不高”。

  呵呵,非遗非遗,不是“非常孑遗”吗?如今却似乎成功摆脱了渐行渐远的孤独局面,好像还搞成了红火喜人的群众运动!非遗中心的热情有道理:职责所在、形象政绩所需,而最关键的是,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并非“广式月饼”发源地的百年老店,而是深圳成立只有20来年的“安琪”的制作工艺!无论是面子还是背后可能的商业利益,都够让广州郁闷的了。可是,热火朝天中,“皇帝不急太监急”,何解?

  对比一下非遗申报条件和月饼产销现状、月饼和入选项目的状况,便知端的:“非遗”也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其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个,艺术价值,这还真不好说。如今艺术的门槛低了,在孵蛋、枪击、泼油漆……都“艺术”的当代,谁敢说制月饼、吃月饼就不艺术?何况艺术是主观的,最好姑且不论。第二个,濒危否?这就显见了:七八月众商家就已摩拳擦掌准备月饼大战,全体人民翘首以盼,中秋月饼外交络绎不绝……广式月饼甚至都将广州人民的情意送到了五湖四海,如何濒危了?第三点,完整的保护计划———并非商家没有长远眼光,而是谁见过红火如此的生意,其制作技艺还是需要保护的化石?

  恐怕真正需要保护的,倒是哪些“幸运”入选了非遗名录的项目:西秦戏、白字戏、花朝戏、皮影戏、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粤绣、东莞千角灯、广彩、古琴岭南派……好像,录了,也只是录了,在现代生活中还是难得一见。难道也像许多外地一样,申遗一成功,遗产和传承人就被丢过墙?甚至在一些地方,国家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补贴至今都没兑现。

  其实,“申遗”成功只是个起步价———如果实在无遗可申,不如踏踏实实将钱花在对已入选项目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上,认真研究研究如何让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深叶茂。否则,根据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建议,如果在非遗名录“瘦身”避免成“小吃会”的同时,对保护不善的入选遗产进行警告和除名,那时就压力大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广式月饼:非遗也有“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