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咖啡复兴

下午3点多,福山镇上各个咖啡馆里的人开始多了起来,热闹持续到傍晚5点多钟,晚上8时多,这样的热闹又会上演,直至深夜。对于老咖啡客而言,也许大家各有各的据点,而像我们这样从海口远道而来的,多半是奔着福山咖啡馆而去,毕竟它是镇上最老的品牌咖啡馆。

只要到了福山镇里,就不愁找不到福山咖啡馆,一路的标志。入口出乎意料地简陋,没有门,只是一个通道。顺通道再往里开,院里几乎已经停满了车。

再往里,咖啡树夹道,尽头一棵高高的树下才是福山咖啡馆。福山咖啡馆的口号被高高标于门楣之上。福山咖啡的历史与骄傲,被展示在入门大厅的墙上。

“福积如山、兴隆昌盛”。比福山咖啡名气更响的,还有兴隆。

在上世纪50年代,东南亚的归侨们,不但把喝咖啡的传统和制作、冲泡咖啡的手艺带到海南兴隆,还生产出后来声名远扬的兴隆咖啡。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彭真、叶剑英等也先后来过兴隆,渐渐地,兴隆咖啡成了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佳品。曾经的兴隆,大街小巷的空气中飘荡着令人迷醉的咖啡香味。

兴隆咖啡在鼎盛时期,种植面积达四五千亩,农场到处可见咖啡园。时到今日,兴隆咖啡的种植面积大大缩减,“缺少品牌保护,是造成兴隆咖啡今日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兴隆华侨农场所属的兴隆咖啡厂负责人梁定威一语中的。

福山咖啡同样遭受厄运。到文革时,福山的咖啡树基本被砍伐殆尽。砍倒了咖啡树,却砍不倒福山咖啡的名气。1974年,在广州中国商品交易会上,有日本客商指名要购买福山咖啡。1976年后,不到40岁的福山农民徐秀义决定重振福山咖啡的风采,他带领全家人,投入多年的积蓄,开辟咖啡园。随后又成立集体企业,扩大种植基地,与县联合建立加工厂,在福山建立了第一个咖啡种植、加工、贸易的企业。

徐秀义点燃了福山人掩藏在心地对咖啡的憧憬。澄迈县咖啡业蓬勃发展起来,1985年前后,澄迈县投入了上千万元扶持福山咖啡的发展。到1989年,当时的《海南日报》报道,澄迈以上万亩的规模,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咖啡生产基地。

可惜,由于老一辈福山咖啡人经营理念的限制,福山咖啡大规模种植和加工后,销售没跟上来,造成产品积压,1996年后,福山咖啡又被大量砍伐,种植面积急剧萎缩。徐秀义在成都读大学的儿子徐世炳接过了父辈的梦想,并着力发展咖啡馆业。徐世炳认为,咖啡馆可以培养自己的消费群,并有一个载体,将自己的咖啡产品推销出去。这将福山咖啡领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作为企业,福山咖啡公司的道路走得清晰而笃定:1986年取得注册地名商标,1995年取得注册服务商标,今年开始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993年进军海口,到今天共开设6家连锁咖啡馆,而且正在酝酿三亚的第二家店,可以说与国内咖啡馆霸主上岛咖啡平分秋色。为坚守住福山咖啡的品牌和品质,这家企业保留着福山地区仅剩的上千亩大面积咖啡园。

而在福山小镇,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咖啡馆业,又为福山经济增添了新的名片。2004年,福山侯臣咖啡文化村全力打造的咖啡驿站,还未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咖啡客备好了房间,改变了过去咖啡馆惯有的农家小院或者城市餐厅的风格,成为海南西线旅游上的亮点。去年五一期间,曾经一天接待了3000多客人。

福山咖啡重新焕发的生命力还吸引了台湾的投资者。2002年,台湾民进党元老、原台南县副县长林文定来到福山种植了400多亩咖啡,取名古色农场,专营高端的咖啡品种阿拉比卡。

很有品牌意识的林文定早在四年前就注册了两个咖啡品牌,一个叫“古色”,一个叫“强那”,英文分别是“COOL SIR”和“CHINA”。林文定相信这两个名字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这个咖啡是中国的品牌,他要做最地道的中华本土咖啡,要把带有中华文化的咖啡推广到世界。慢慢地,福山人还形成了自己的咖啡文化节,已经举办了两届,虽然现在还不成规模。

在海口国贸海南咖啡行业协会的办公室,符长明秘书长给我看未来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的规划图。

未来的福山咖啡小镇,不仅有咖啡馆,还有咖啡博物馆、咖啡主题酒店区、世界咖啡博览园、咖啡文化主题广场、咖啡研究中心、咖啡观赏园,甚至还有免税购物区以及休闲养生园等。这将是国内第一个咖啡风情镇,即使在国外也不多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海南咖啡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