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李书福为什么能成功

    “我们让吉利车走遍世界各国,而不是让世界各国的车走遍中国。”早在2007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李书福这个矮小又执着的男人就向世人宣布了他的雄心。潜行三年之后,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成功就成为李当年豪语的最好注脚。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缔造者,李书福以及吉利汽车一向是业界的关注焦点,他的种种豪言或惊世骇俗之言论,委实经常刺激着媒体的神经。在一向低调、中庸的中国企业家中,李书福是个另类,他的张狂他的偏执,经常招致外界的批评与诟病。而正是这种他对产业追求的张狂与偏执,在某种层面上又深刻地反映出他希冀发展中国汽车产业,振兴中国自主品牌的救赎情结。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在任何一个竞争激烈的商业市场中,是一句至理名言。而中国,在许多几乎被西方先进技术、品牌、资本所垄断的行业中,国产品牌生存空间逼仄艰险。中国优秀企业家只有凭着浓重的救赎情结,不畏艰难地不断抗争、奋斗,一点点地杀出自己的地盘,柳传敏、任正非、张瑞敏等人莫不如此。

    与许多个人式创业英雄一样,李书福一早就怀着远大的创业冲动,希望在某个领域做出一些值得标榜的成就。

    1984年,年仅21岁的李书福与人合伙开了一家作坊式的小厂,替一些大冰箱厂加工小配件。到了1986年,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李书福逐渐向下游产业渗透,成立了北极花电冰箱厂,开始制造成品冰箱。当时由于刚经过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冰箱市场正呈饥渴状态。北极花冰箱在很多市场纷纷脱销,品牌逐渐得以建立,李书福也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而接下来摩托车项目的成功更是让他如虎添翼,资本实力增大的同时,他的梦想也在随之膨胀——李书福将目光瞄准了汽车领域,他不仅要造车,而且要造“人人都买得起的轿车”。

    与宗庆后(博客)打破“世界二乐”垄断中国饮料行业、张瑞敏第一次让中国品牌真正走向世界一样,在李书福心中同样蕴藏着一种救赎中国产业的情结,他所憧憬的就是在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完全垄断的汽车领域中,插上中国自主品牌的旗帜。

    中国企业家的救赎情结由来已久,这种情结的背后则是强烈的民族情感。这是一种超越企业利益、超越个人成就、超越产业局限的个人壮志,我们在柳传志等一批中国优秀企业家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星火闪亮的救赎情结,而正是在这种救赎情结的激发下,中国的自主品牌的家电、IT产品、电脑、汽车才有今日之发展规模,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国际品牌,成为行业的翘楚。

    李书福在1997年正式进入汽车领域后,尽管很少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更没有合资企业在金融和财税方面享受到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还得顶着同行的“奚落”、“嘲笑”甚至“打压”,但李书福没有在困难面前止步,而是以勇敢的挑战者姿态执着前行。1998年底,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李书福把“吉利豪情”的市场价定在4.79万元,成为当时中国最便宜的”电喷车,“救赎者”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从创立至始,李书福以一种救赎式的情结推动吉利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不仅成功挑战了外资品牌与合资品牌一统中国汽车市场的局面,而且用实力证明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同样可以获得出色的发展业绩。

[1] [2] 下一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狂人”李书福为什么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