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关注国内水务业 已进入集约化发展

大旱之下,再度审视国内水务行业资本再造的成果,这一曾经的传统公用事业,俨然已经成为“钱景”可观的新兴节能产业[编者注:应为环保产业]。

  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席卷西南五省,再次凸显出国内水资源问题,也因此使政府重视度空前高涨,成为此轮节水环保行情的导火索。最近,中国西南地区遭受的干旱引起了政府对该行业的进一步关注。中国水利部已经表示,将投入800亿元用于开发水资源保护项目。尽管这并不会对水务企业的业务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但还是昭示了这个行业广阔的成长前景。

  资本突进

  2002年底,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成为水务行业标志性的事件,国内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也进入了股权改革与特许经营并进的阶段。传统的公用事业行业随着投资多元化、市场化、科技化,逐步转型为新兴节能产业。由于改革初期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缺口,以这个文件为标志,国内外各路资本高速突进这一原本高度封闭的市场。

  城市水务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单个项目少则几亿元,多则十几亿元。因此在水务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之初,“资本”就一直担当着变革中的主角。据统计,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先后出现诸多模式,核心不外乎就是围绕着资本出资方式和获取收益途径的变化而异,包括作业外包、委托运营、BT、TOT、BTO、BOT、ROT、BOO、股权转让以及合资合作等。除前两种模式不带融资性质,后八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带有融资性质。其中由于BOT(建造:运营:移交)采用由外资投资并经营一定时间,取得合理回报后无偿移交的方式一直是市政领域市场化改革采用的主流模式。

  相对于国企和民企显而易见的融资瓶颈,拥有低成本融资优势的外资水务公司迅速占领市场。在进入中国水务市场的近20年里,外资水务巨头们赚得盘满钵满。2002年,威立雅率先以超过净资产3倍的溢价,约2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的股权,并借此获得了长达50年的特许经营权;2003年,威立雅联手首创投资公司,以4亿美元收购深圳水务集团45%股份,深圳市政府与重组后的深圳水务集团签署《特许经营协议》,将经营权正式委托给重组后的深圳水务集团。外资水务公司以高溢价收购一线城市水务资产,成为城市水务改革进程的标志性事件。

  水务行业的发展特性决定了只有资本充足的企业才是游戏玩家。在国企和外资巨头的双重压力下,资本实力雄厚的民企也纷纷投入“战斗”。桑德集团是其中的佼佼者。2002年桑德集团收购国投原宜(后更名“合加资源(22.82,0.32,1.42%)”),当年即以BOT方式一举拿下九个污水处理项目。2006年桑德旗下的伊普国际在新加坡主板上市,次年又完成5140万普通股的配售。至今,桑德集团成员公司投资的项目已达50多个,其中水处理领域BOT项目30多个,固废处理领域BOT项目10多个。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速企业发展的同时,桑德的内部布局也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价值链。

  不过,无论是创业环保(6.53,0.10,1.56%)、苏州高新(5.70,0.03,0.53%)、重庆实业、泰达股份(8.07,0.15,1.89%)、海鸟发展(9.82,0.00,0.00%)等10家中国上市公司向水务行业投下的巨资,还是外资企业如威立雅集团、法国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和德国柏林水务公司等在全国等数十个城市的排兵布阵,目前留给外来者进入的空间只有新兴的水务设备厂商、水务处理企业等第二梯队里的企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姜文曾对沪深上市公司涉及污水处理的10家企业进行分析,2007~2009年中期数据表明,沪深上市公司污水处理行业毛利率在7.91%~68.49%,其中洪城水业、武汉控股两家比较低,但2009年中期数据显示两家分别为40.1%和41.24%。中原环保最高达到68.49%(2008年)。2007~2009年中期沪深上市公司污水处理行业毛利率为46.33%~47.18%,平均为46.62%,其毛利率比自来水行业高出13.56%,污水处理行业比自来水行业利润更高,毛利率水平高于同期的房地产行业。

  而且,污水处理行业仅是水务产业的冰山一角。据中国水网的统计数据预计,我国的水务市场2010~2015年期间的市场份额近万亿元。2010~2015年期间,我国城市供水行业的投资需求为2200亿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资约360亿元;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资需求为7000亿元(含污泥处理处置投资1500亿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资1100亿元;污水再生利用投资为300亿元。

  水价上涨引发格局调整

  2009年底,上海、天津、沈阳、广州、南京以及北京等多个大中城市的水价上涨,引发了社会对水务行业再一轮的关注和讨论,而八年前的水务改革也因此备受争议。

  中国水网报告显示,2002年到2009年间,我国36个重点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的自来水价格年均增长率为4.69%、污水处理费年均增长率为11.9%。但即使以此速度增长,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费价格并没有完全覆盖其成本。“相当一部分自来水公司其实是在成本倒挂的状态下运行的。”北京首创股份(6.05,0.01,0.17%)副总工程师韩伟对此强调。姜文赞同这一看法,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的水资源价格整体偏低,水价上涨的趋势不可逆转,“但要公开成本,以及出台相关的审计法规。”

  而由此引发的水务行业体制第二次改革的争辩越来越激烈。“改革派”主张二次水改停止市场化,重新上路;而“改良派”则认为市场化道路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不能倒退回国有。对此,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认为这场改革给水务行业带来了深刻变化,水务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利大于弊。“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自始至终应起主导作用。政府在做好调控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由市场调解,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进行。”

  其实值得反省的是,“资本”一直是水业改革中的重点,而其服务本质却几乎被遗忘。但随着行业的成熟,整个水务行业应由资本渴求到注重服务的理性回归,相应地各个水务企业也会在发展道路和方向上再定位。

  标准水务有限公司(简称“标准水务”)成立于1996年,其CFO李轶梵更愿意将目前水务市场的竞争形容成“四国大战”:即国外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资产管理公司的争夺战。而国企、外企以及民企之间的格局和实力将出现一定的调整。对此,南海发展(14.30,-0.09,-0.63%)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金铎也深表认同。

  事实上,由于经济危机,外资已经丧失了继续大规模高溢价收购的能力,之前资本优势业已不明显。目前在华主要外资企业目前所有签约项目的供水总能力不到全国供水总能力的10%,排名第一的威立雅水务实际市场占有率不到3%。反而是民企和国企在日渐活跃的海内外资本市场上仍能有屡屡斩获,继续制造着整个行业的变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资本关注国内水务业 已进入集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