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人员:防止被经销商架空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各厂家为了各自的地盘不被别人占领和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提出了掌控终端,为了掌控终端厂家在市场不断增加人员,这时地招业务、城市经理、区域主管纷纷出现在各厂家的人事编制里,由于人员的快速补充人员素质得不到保证加之好多的企业在管理、培训等方面无法跟上,这时不同的问题在不断的出现。其中人员被架空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厂派人员是公司产品的销售的途径也是市场和品牌产品跟进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这之中稍不留神,就容易被经销商架空,成为傀儡,所谓的区域销售业绩、个人工作考核指标完全受到经销商的控制和摆布,也就是说,业务员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为厂家在该区域的牺牲品,这样使厂家与经销商的博弈中,中间沟通环节失败了同时也会给厂家造成损失。

  厂派人员被经销商架空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无论是对一个销售人员或营销人自身来讲,还是对于企业本身来讲,都意味着失败。作为一个销售或营销人员在厂家的岗位职责中都有一条是对市场规划和经销商管控,被经销商架空不但是对一个销售或营销人员工作的失职也是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否定,对厂家来讲不但造成费用的流失也是对市场的失控也可能会使厂方的整个营销失败。一般厂派人员被经销商架空是厂家对经销商管理的失败,管理失败往往意味着厂家对经销商的控制力减弱,给厂家的品牌建设带来了很大的不力。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情况下,厂派人员应该怎么办?厂家对于经销商以及外派人员的管理该如何控制和进行?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发现以下几个现象,从中寻求问题的对策。

  一、形式厂派机制:

  国内好多大品牌的企业在一线的销售人员在实质上是一个架子,他们派驻在一线的人员的工作只是上传下达而已,可有可无,有则体现大公司形象,无则多少有点缺憾,主要的原因大部分的企业都有,觉得自己应该有这样的一个人员或职位。在现今科技带来的通讯发达,好多厂家的指令由总部的销售督办直接发往经销商销,售人员只是顺带知会一下根本没有改变指令的权利和空间,而且这些企业对这些一线销售人员常常进行强制性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动式管理,业务员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没有固定服务的经销商对象,从而经销商已经形成习惯,对业务员不理不问,很明显成了经销商口中的“顾客”。

  销售人员在这种管理体制下,谈不到什么个人价值的体现和没发挥空间,久而久之对工作对企业对经销商的厌倦油然而生,丧失了那份激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用企业的话说是给了这些销售人员更多的锻炼的机会,但是没有站在一个一线销售人员的心里去分析这件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会造就了销售人员不安分的心理状态,公司一有风吹草动或不如意,就会产生“换山头”的想法,这样造成了人员流动快,这也是在销售行业中人员流动大的一个原因。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一般采取这种管理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想通过这种频繁的流动式管理控制业务员的腐败行为,但物极必反,腐败行为是控制了,但是“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企业在这些一线人员的管理过程中消耗的了极大的成本,但是这种做法也是企业对销售人员的不信任,这种想法和感觉一旦被销售人员所觉察,同样对企业产生了不信任也就没有了给企业卖命理由,在时机成熟,销售人员就脚底抹油流到了别的公司,这种情况一旦形成循环,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环节就越来越薄弱,企业对市场和经销商无法掌控,信息无法对流,这样使企业对市场失去了管理和控制的。

  其实经销商不是架空了企业外派的一线销售或营销人员,而是架空了企业,让企业在一线市场失去了一双眼,营销方案成了一份文件,无法执行和监控。

  二、企业销量纵容经销商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中小企业和企业在刚走步的时候。资金短缺、规划模糊、管理混乱是中小企业和一个刚刚起步时比较突出的问题,只是为了短期的利益和销售采用这种模式。一般是企业和经销共同持股共同经营,短期内目标一致,达成销售,这种方式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是很有效的,经销商启动资金少,但对企业的忠诚度相当高,在几年前蒙牛就用这种方式成功启动和运作了公司(蒙牛在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后改变了经营模式),家电行业金正、手机行业金立、保健行业天年等都是一个很好例子,但是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外派人员是天然被架空的对象,这种状态与上面那种形式不一样,经销商为了达成协议也在绞尽脑汁,这种状态下销售人员是可以通过自身能力和努力获得“一席之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销售人员:防止被经销商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