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拯救太子奶:寻找资金“下一棒”

  “败军之将,怎敢迟来!”6月27日上午9时,湖南太子奶集团(下称“太子奶”)董事长李途纯准点现身公司总部会议室,他一边说话一边向众人拱手致意,然后找了个靠墙的座位坐下。

  “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嘛,”株洲高科奶业经营有限公司(下称“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笑着对李途纯说,接着招呼他坐到自己的身边——会议的中央位置来。

  自今年1月高科奶业托管太子奶后,李途纯已有半年不曾公开露面。在《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眼中,今年51岁的李途纯身材高大,苍白的脸上显现出无限疲惫。按照太子奶内部员工的说法,“李总这半年的主要工作是对付讨债的。”

  这是一次特别的会议。

  在中国银行株洲分行行长陈晓光看来,这次会议与其说是“走进太子奶·株洲市企业家科学发展观峰会”,倒不如说是,由数十位企业家、律师、教授、银行负责人、地方官员对备受社会关注的“太子奶财务危机案”进行集体“诊断”。一个上午的激烈讨论,会议达成共识:高科奶业与太子奶不能长期“两张皮”,太子奶重生,需要脱胎换骨式的重组来治沉疴!

  对此,文迪波感到很欣慰——这个行事谨慎的政府官员(此前其另一身份为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他需要更多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佐证他对太子奶的发展战略。他一再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太子奶必须救、能够救、可以救,株洲市政府正引领它朝一条对社会负责、对股东负责、对企业负责的路走下去。”

  地方政府强势介入太子奶发家史要命的“对赌”

  里程碑式的融资

  “英联、摩根、高盛这几家投行,不管我拜倒在他们身下也好,还是我向他们让步、妥协也好,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失败给世界顶级投行不是什么丑事。”在6月27日的会议上,李途纯对失手“对赌”之事表现坦然。

  借力财务投资者、走上市融资之路是太子奶多年的梦想,全球亦先后有30多家投行与李途纯有过接触,但发生实质性的转折是在2006年下半年。这一年,李途纯遇上了曾帮助蒙牛上市的英联,而英联也正在中国寻找“下一个蒙牛”,双方一拍即合。

  2006年11月,太子奶引进英联、高盛、摩根三大投行共同注册中国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三大投行联手注资7300万美元(英联 4000万美元、摩根1800万美元、高盛1500万美元),根据协议,新公司股权比例大致为李途纯61.7%、太子奶研发人员7%、三大投行 31.3%。

  同时,李途纯与这三家投行签下“对赌”协议:在收到三家投行7300万美元注资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业绩增长超过50%,就可调整(降低)对方股权;如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李途纯将失去控股权。

  在有过“对赌”经历的中国企业中,中国动向、雨润食品、蒙牛均是“牌桌”上的胜者,而永乐电器与摩根士丹利的“对赌”就没有那么幸运,2006 年7月,上市仅仅9个月的永乐电器被国美电器收入囊中。在李途纯看来,与其他所涉“对赌”协议的中国企业相比,太子奶的这份期权并不格外严苛,此前,太子奶业绩已连续10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

  在三大投行的推动下,2007年9月,太子奶又获得以花旗为首的国际六大财团5亿元的无抵押无担保的低息贷款,李途纯以个人名义对此笔贷款承担无限责任。

  这两起里程碑式的融资事件——前者是国际三大顶级投行在中国“联手”投资的首家企业,后者是中国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后,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最大一笔贷款,李途纯俨然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资本运作的一位旗手。

  为何外资如此“青睐”李途纯?来自AC尼尔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乳酸菌产业目前在全球的年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日本、欧洲发酵乳酸菌奶饮料在其乳品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0%,北美约为30%,而中国发酵乳品只占整个乳品市场份额的15%左右,其中乳酸菌奶饮料还不到 5%,但该饮料品种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快速发展。因此,乳酸菌奶饮料又被称为中国奶业最后的“黄金福地”,而太子奶是我国最大的乳酸菌奶饮料研发生产企业,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其主导产品“日出”牌太子奶,是中国乳品行业中唯一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的高科技产品。

  教科书般的输局

  曾经里程碑式的融资事件,最终成了甜蜜的毒药。李途纯,成了又一个败在“对赌”桌上的中国企业家。

  曾经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的太子奶,为何在签订“对赌”协议后竟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

  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原材料上涨似乎是直接诱因。2007年至2008年一年间,进口奶粉从2.2万元/吨,上涨到5.3万元/吨,导致太子奶成本骤增、现金流日趋紧张,为此,公司不得不压缩开支、减少应付。2008年上半年,供应销催款、经销商催货、员工催工资的情况骤然多了起来。

  一位在太子奶工作时间超过8年的内部员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公司工资一般是二、三个月发一次,逐月发工资就不正常了,“最后超过半年的工资发不下,一些女工不得不用洗衣粉洗头发。”

  2008年6月,媒体引爆的“讨薪、追债、停产风波”迅速传导到各地,李途纯身陷各种债务的“围追堵截”之中。

  同年8月,银行中断了对太子奶放贷。更为致命的是,个别企业用来扶持太奶度过难关的“救命钱”也直接被银行划走。

  期间,太子奶曾多次与各地经销商沟通打款事宜,但效果甚微。一位要求不署名的经销商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李途纯又一次变换着新产品宣传手册、许以更高的返利要我打款——我还会再被他‘蒙’吗?”

  逼不得已,李途纯将最后的“接力棒”交给了公司干部,按10%的月息向中层提供10万元以上、高层提供20万元以上者集资,此举共募得约0.9亿元。

  2008年10月,因李途纯与三大投行在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方面产生分歧,后者联手以花旗为首的国际六大财团对李途纯“逼宫”:如果李途纯不能在一个月内找到新的投资者,他们将接管李途纯在太子奶的所有权益。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李途纯空手而归,尽管他将原因归结于三大投行在其中做了“手脚”,但结果已不容争辩。

  2008年11月,三大投行亮出“对赌”协议“底牌”,在支付李途纯约5亿元转让款后,三大投行获得了李途纯持有的超过六成的太子奶股份,全面接管太子奶,但因李途纯的其他关联企业尚欠太子奶同等数额债务,两相抵消后,李途纯“净身出户”。

  李途纯出局后,外界认为,三大投行打的“算盘”是,注入其承诺的3000万美元,恢复太子奶的正常生产与经营,然后以相对较高的价格实现“金蝉脱壳”。

  此前,有消息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08年3月左右,有某国际顶级食品企业与三大投行达成默契,愿以50亿元价格整体并购太子奶,但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太子奶所出具的尽职调查报告“令他们大吃一惊”,该国际食品企业遂大幅压缩并购价款,三大投行无利可图且深陷其中,实现“金蝉脱壳” 的事也就被无限延长,而其承诺的3000万美元亦迟迟未能到位。

  地方政府强势介入太子奶发家史

  曾经的“标王”

  在“对赌”失败前,太子奶曾拥有一段辉煌的时光。去过太子奶总部的人,都会对其“豪气”印象深刻。

  占地800亩的太子奶工业园,左边办公楼仿天安门建,右边工厂仿白宫建,大门正对面的假山后,十多个发酵储奶罐汇聚一起直冲云霄,厂房顶上赫然矗立“十年以后销售超越一千亿”几个大字。

  1996年成立的太子奶,主营乳酸菌奶饮料产品。次年10月,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以8888万元夺取了1998年度央视日用消费品广告“标王”。

  在人们对“标王”怀着“朝圣”心理的那个年代,无数经销商、供应商争相拜入“豪门”,甚至不惜代价垫资进入。而据知情人士介绍,之前两年尚在深圳打工的李途纯在夺得“标王”时资金并不雄厚,与央视的合约最后只实施不到半年。而央视“标王”的费用,部分就来源于经销商、供应商前期垫付的资金。

  李途纯后来延续并发展了这种营销方式:经销商先打款、后发货,还得预交年度销售额10%的保证金;公司对经销商没有销售完的货负责;公司以高额返利作为回报等。太子奶曾经在宣传中,称这种“代理商零风险经营,集团控制现金流营销”的策略,“成为清华EMBA 的典范案例”。

  通过多年“拼命三郎”般地渠道拓展,太子奶“杀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营销网络。高科奶业营销副总经理张丽介绍,高峰期,太子奶在全国30多个省市、3000多个县建立起来的100个营销大区,包括3000多个一级经销商和10多万个二级批发商,以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高居乳酸菌行业榜首。

  曾在太子奶工作过三年、有过北京三元乳业营销总经理等履历的张丽,同时困惑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称,过去,太子奶主要采用的是贸易式营销而非市场式营销,只注重了吸引经销商的资金,而对市场维护和市场化运作鲜少关注,“资本主义探索并尝试了几百年市场营销,仅一个渠道融资就能解决市场层面的所有问题吗?”

  2000年,太子奶完成股份制改造后,李途纯先后投入数十亿元资金,“跑马圈地”般地在北京设立了总部,在湖南株洲(占地800亩)、北京密云 (占地500亩)、湖北黄冈(占地630亩)、江苏昆山(占地560亩)、四川成都(占地700亩)兴建了5大乳酸菌奶饮料生产基地,共有生产线50条。 2007年底,该公司宣告全国布点完成。对于过去的扩张,如今的李途纯坦言,“(太子奶)上市之前,(我)头脑发热,把所有的基地建好了。”

下一页
本文共 2 页,第[1][2]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谁能拯救太子奶:寻找资金“下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