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龟”回国并非易事

在尼日利亚,他们被称为遣返回国者;在南非,他们被称为回家的人;在中国,他们被称为“海龟”:回到出生地的移民。


上个月,原印地安那大学(Indiana University)教授、中国最知名的归国人员之一易纲,被任命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中国希望吸引更多“海龟”(中文里“海归”的谐音)回国。


被过滤广告中国政府推出了“千人计划”,旨在吸引具有外国大学博士学位的55岁以下的海外移民。如果他们回国在国有企业、教育机构或产业园区任职的话,除薪资以外,他们还可得到政府一笔可观的免税奖金。


归国人员可能带来巨大好处。他们通常在美欧发达国家工作过,拥有重要技能和成熟的人际网络。


然而,吸引他们回国相当困难。许多人出国时都发誓有朝一日会回来,这只是因为,这能够让离别的痛苦减轻一些。但一旦他们在新的国度扎下了根,特别是一旦他们有了子女,回国似乎往往要经历与出国时一样艰难的调整。


如果真的回国,他们通常会发现自己对这个国家已不再熟悉。我在英国《金融时报》的前同事卡罗琳#8226;索西(Caroline Southey)在离开祖国17年后于1997年回到南非,她是这样形容她的祖国的:“一个有点熟悉的外国”。


孙嘉鸿(Catherine Sun)曾在华盛顿和香港工作,如今管理着美国律师事务所富理达(Foley amp; Lardner)的中国业务。她的说法也基本相同。“刚去华盛顿时,我不知所措,但回到中国时,我更加不知所措。中国变化很大,从基础设施,到人们的思想,到政府管理国家的方式。”


她为什么回国呢?工作机会、家庭、爱国热情?“实际情况比这三个因素还要复杂,”她说道。那里有年迈的父母,还有对“国家、文化、朋友和美食”的渴望,她同时感到,自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事件以来,“美国永远不再是原来那个美国了”。


孙嘉鸿表示,当她重新适应以后,她发现,与记忆中的中国相比,中国现在“更为多样化、更宽容、更透明,物质上也更加丰富”。


重新适应可能是痛苦的,尤其是对于像索西那样在国外长期生活的人而言。“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之间,是个人性格形成的时期。我注意到,人们生活在那段时期形成的圈子里,别人很难打进。”


那些出生在非父母出生地的国家、后来被带回父母出生地的孩子们怎么样呢?索西说道:“非常糟糕。”她自己的孩子现在生活非常安定,但她表示,“‘我到底属于哪里’的问题将永远伴随着他们”。


奉献所带来的兴奋可能会弥补一些痛苦。在南非《金融邮刊》(Financial Mail)担任编辑一段时间后,索西现在是渣打银行(Standard Bank)社区银行的一名主管,负责为非常规部门提供银行服务。她表示:“我的生活刚刚变得充实起来。”


这种创造重要的新事物的感觉,促使一些人回到了即使深陷困境的祖国。普利策(Pulitzer)获奖记者德勒#8226;欧洛杰(Dele Olojede)在离开祖国20年后,回到尼日利亚创办一家报纸。他坦言,这需要你不顾一切。他最近在英国《金融时报》上一篇有关尼日利亚的特别报道中写道:“在这个国家要实现我们的愿望是一件特别令人畏缩的事情,在这里,电网完全崩溃,统治者几乎无一例外的腐败、不负责任。这里的人民通常似乎接受了这样的想法:生活在这种悲惨境地,是他们的命运受到了诅咒。”那么他为什么要回国呢?“作为一个男人,要做什么呢?我们的国家可以比现在好得多。”


中国“千人计划”之类的政府举措,能够说服移民回国吗?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移民研究中心( Centre for Migration Research)的一项研究对此表示怀疑。看看那些回国创业的加纳人,该中心发现,大多数归国人员连听都没听说过政府现行的支持政策。


研究称:“有人可能声称,根据定义,移民是那些脱离政府结构和‘官方’政策的个人。对政府的怀疑,可能是最初促使他们离开祖国的因素之一,这种态度不太可能在回国时改变。”


政府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可能是,结束最初促使人们移民的冲突、腐败和威权主义。


译者/梁艳裳
(本文来源:FT中文网 作者:迈克尔#8226;斯卡平克(Michael Skapinker))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让“海龟”回国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