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涯B计划



身在职场,你就必须清楚一件事情——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总会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花板”。


要么冲破它,去追求更高的目标;要么被它撞得头破血流,一蹶不振,这似乎是职场人面对职涯天花板的两种必然宿命。但我们想说的是,其实你还有第三条路可走——提前发现“天花板”并采取对策绕过去!


有人会说,这很难。其实,并不像你所想的那样。


熟悉军事的读者都知道,指挥官在执行A计划的同时,也会精心构建B计划,一旦A计划执行不力,就会启用B计划。对于职场人而言,职业生涯也应该如此——在执行A计划的同时,判断出自己那块“天花板”出现的时机,并提前做好相应的B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职涯中的挫折。


人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的道理,所以本刊特地选择了四位不同类型职场人,通过讲述他们构建并执行B计划的故事,分析他们的得失,希望能够给所有的职场人以最实际的帮助,使自己的职涯变得更为平坦。



B计划档案(一)


类型:资源转移型


特点:利用A计划原有资源,展开B计划,但工作目标对象发生改变。


窦毅:现为德氏易盛公共关系公司客户总监兼合伙人,原《中国经营报》资深记者,对 中国软件(行情 股吧)业有着深入的研究。



窦毅原地转身


职业生涯的发展不在于积累资源的多少,而在于是否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进一步发挥的合适平台。



一切还要从2006年开始说起。


这一年,窦毅30岁,作为国内三大财经报纸之一《中国经营报》的资深记者,他开始思考个人“职业天花板”的问题。“在媒体这个行业做得愈久,个人职业发展的危机感就会越强”。


事实上,当时的工作状况并没有像窦毅自己形容的那样危机四伏,事实上恰恰相反,由于在科技和软件行业有着广泛的人脉和一定的资源,窦毅工作得十分顺手,许多关于软件行业的深度稿在《中国经营报》内部还被评为了优秀稿件。在软件行业内,包括用友、金蝶、金山在内的国内领军厂商也都非常认可窦毅的专业水准。


“虽然工作发展很顺利,但解决不了当初在职业发展上思考的局限性带来的问题,必须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修正,这就是我的B计划的由来。”



残酷的天花板


“前有阻碍,后有追兵,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媒体这个行业对个人发展其实挺残酷,除非你安于现状。”已经做了8年媒体记者的窦毅意识到在媒体行业阻碍个人发展的“天花板”很低,而触动他思考的动力则是来自一批新来的年轻记者迅猛的成长势头。


在窦毅看来,记者这个职业人才的成长更新速度太快——新人们只要愿意下力气能吃苦地去跑资源,多写多练,很快就能够在相关的领域出头,几年之后就会把“老”记者们“拍在沙滩上”。老记者人脉和经历的优势很快就会被抵消掉,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在后来者面前是在逐步地减退。在业务层面,随着与自己所报道的行业及企业交往程度、积累的人脉越来越深厚,碍于各种关系和情面,自己反倒很难写出有价值的稿件。


从职业发展的空间看,窦毅也认识到媒体行业对于个人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也十分有限。另外,窦毅媒体生涯中积累的大量人脉,无法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也令他很郁闷。


“当年在择业时其实并没想清楚,更多的只是顺势而为的结果。”1996年,还在合肥大学攻读化学专业的窦毅想给身体不太好的母亲买一台电子血压仪作为礼物,于是就开始琢磨起如何在课外兼职——因为缺乏耐心,肯定做不了家教;打小时工,北京人骨子里的气质又让窦毅拉不下面子。有一天,窦毅发现同宿舍的同学在看《电脑商情报》,出于好奇,窦毅也顺手拿过一张随意浏览,没想到的是这页恰好有征稿的启事,窦毅眼睛忽然亮了,自己可以给报纸写稿子做兼职。当时PC和互联网在国内还处于快速普及发展阶段,由于行业发展速度出乎人们的想象,使得各类计算机媒体都缺乏大量的内容来源,经常接触PC的窦毅就将自己用电脑的心得体会以及应用的技巧写了出来。令他没想到的是,稿子受到了许多读者的欢迎,自己也成为了多家IT媒体的特约撰稿人,窦毅就这样拉开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序幕。


基于这些因素,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反复抉择之后,窦毅开始给自己规划起B计划:离开媒体换行业。



骑驴找马


虽然做出了离开传媒行业的决定,但窦毅却并没有做出冲动性的举动,在他看来,离开前,先得找好自己接下来要骑的“B计划那匹马”。


8年媒体生涯积累的资源不能抛开,窦毅给自己的职涯B计划设定了前提条件,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是自己职业生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思考清楚了这个问题之后,窦毅B计划的方向和道路就开始变得清晰起来。以自己的核心资源为出发点,供窦毅选择的路有两条:一是去公关行业;另外就是去企业中做市场类的职位。


在经历了几个月的辗转反复以及征求了身边相关人和曾经采访过的部分专家的意见之后,窦毅的B计划落在了公关行业。在抉择的过程中,窦毅给自己做了一个测试表,列出了4项条件作为自己的判断依据,这4项内容分别是个人性格、收入状况、起点、发挥空间。


从性格上,由于媒体不坐班的工作特点,窦毅的生活节奏比较懒散,公关行业的环境显然也要比企业更为轻松一些,相对束缚也较少;收入情况,企业和公关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从起点看,如果去企业,尽管有着深厚的媒体背景,但自己毕竟缺乏实际的经历,一开始能够得到title不会很高,而公关行业小而精的特点,自己有可能找到一个不错的职位,这样更有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相比较公共行业,企业受到运营规则的束缚比较多,大多属于“规定动作”,发挥的空间会相对狭窄。窦毅意识到自己属于那种资源优势明显的记者,去企业只会使原有的资源陆续流失,而公关则会开拓更多新的资源。



不打无准备之仗


虽然方向、行业都已经明确,窦毅的B计划还是没有立即实施,他觉得有许多短板需要补充。


“虽然说做公关凭借的是关系,但顶多占到30%的作用,能力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凭关系赢得了单子,可如果做不了或者做不好,下一次还是没机会。”窦毅认识到,做媒体和做公关虽然日常沟通的目标对象一致,两者之间对能力的要求还是会有许多脱节之处,“所以我得补好这一课”,于是,窦毅又用SWOT给自己做了一个详尽的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并给自己建立了一个为期一年半的缓冲期。


记者们的策划能力毋庸置疑,但在日常工作的基础技能上,确实有着很大的不足。例如公关就难免要进行竞标提案,PPT的制作非常重要,“媒体的8年基本上没怎么做过PPT”,于是,窦毅专门找到了在外企工作的PPT高手朋友给自己作培训。


为了弥补自己在基础技能的不足,窦毅花了不少心思,找到了很好的办法:由于还在《中国经营报》继续工作,与其他公关公司一直有紧密的接触,窦毅会常和对方做交流,向对方要一些过期或者是没用上的PPT提案以及策划案来参考,从中学习公关行业的规范。“做媒体的好处就是公关公司的人会捧着你,只要不过分的要求,对方一般都会满足。”做记者期间,在完成日常写稿工作之余,窦毅也会主动给一些做公关的朋友帮忙,帮他们做一些策划案来进行实践。


与此同时,窦毅也开始经营自己的人脉,尽可能地参与一些公关界组织的沙龙活动,结识业界的朋友,并且有意识热心服务——如果有公关或者是媒体朋友遇到问题或者需要资源帮助时,窦毅会不遗余力地帮忙。“公关这个圈子里,江湖味道比较重,个人人品口碑非常重要,在进入前肯定要把个人的形象树立好。”


B计划的准备过程中,大家最为窦毅担心的就是他对心理状况的适应。“做记者时是公关公司‘伺候’你,现在可是你去‘伺候’别人。”与技能方面的不足相比,一个180°的心理转换确实是个问题。


“心态完全放下,别总想着自己以前记者的状态”,出乎友人意料的是,窦毅倒是很主动地放下了身段,甚至还给自己设立了为期5个月的过渡期目标。“进入这个行业后,我抱定了在前5个月可能做不好的打算,无论如何自己也不抛弃、不放弃。”



找准时机


2008年初,尽管B计划已经准备得很充分,窦毅却依然没见动静,因为他清楚自己的时机还没有到。


通过SWOT分析,窦毅的长处在于策划和媒体关系的协调上,短板则是媒介的执行能力。基于这样的分析,窦毅明白,做好未来职业,一靠恶补学习,二必须依靠伙伴彼此互相弥补。


当传统公关新人介入行业,从学习开始,窦毅却一开始就进行双份建设,一是建立多重关系,除了客户关系,更重要的是伙伴关系(同事关系),二才是学公关技能。


2006年7月,窦毅进入一家公关公司做副总经理,用他自己的话,开始“实习”做公关了。最先做的工作是建立团队,当公关行业普遍人才短缺的情况下,窦毅利用多年的人脉关系,却能不断拉到人才。


“因为我的心态不同,别人是用招聘的心态,我是用邀请的心态,而且团队成员间彼此优势互补。真正有能力的人,股子里会有桀骜不驯的成分。”


此外酝酿一个大的公关平台也在计划之列。所谓平台,就是将更多的朋友资源吸纳进来进行“经营”。窦毅认为:公关本质上是个关系产业,不光是企业的公众关系、政府关系等等,其实公关自身的关系形象也非常重要。业内普遍存在短视的公关“小老板”,靠几个关系,搞定少量客户经营,做最简单的发稿服务,直到生意做到危机才开始想新的办法。


按照初步想法,窦毅想做一个能自我造血并向大发展的平台——公关公社,邀请更多的朋友一起“合作”。而不是一种小作坊式的公司经营。


2009年初,公关公社的前期平台公司成立。


当有人问起窦毅实施B计划的心得时,他说得十分平淡,“找好方向,努力再努力,我相信老天是会有回报的。”



点评


职业专家卞秉彬


应该说窦毅整个的B计划执行过程是比较理想的,去公关公司也是他最佳的选择。从他显露出的个性特点观察,例如善于和别人沟通,不喜欢固化的工作,愿意与身边社交圈的人打交道等等事例,表明他身上有极强的沟通协调性,而做公共关系对个人的平衡能力,要求是最为突出的。


在这一过程中,窦毅最成功的因素在于很早就发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存在着生理周期瓶颈,同时在瓶颈恶果发生前就已经做好了解决方案。以他的年龄来看,在一家媒体工作了5年,无论是职位状况还是收入都没有明显的提升,在文字方面的升华空间很小,自身掌握的人脉、资源与个人收入之间不匹配的状况十分突出,就像岩石化的土壤,个人再努力也无法种出作物。


另外他对机遇的把握有着清楚的认识,知道什么时机切入能够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让自己的成功更有效。


而窦毅的不足在于,他把实施B计划的难度看得太大。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始阶段总是在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这会使得他在执行前会产生太多的顾忌。这可能会成为这一类B计划人群的障碍。职场人在转型时,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龙椅在谁的屁股底下,谁就是皇帝,千万不能有自己不能做皇帝的思维定势。

(本文来源:新前程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职涯B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