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渠道过度依赖银行 大型企业财务风险潜藏

融资渠道过度依赖银行 大型企业财务风险潜藏     摘要:中国资本市场为上市公司提供的长期融资渠道非常有限,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银行,中国经济正显示出强劲活力,企业利润稳健增长,但这种繁荣之下掩盖著中国大型企业在资产负债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在财务结构的灵活性方面落后于全球总体水平。大型上市公司对银行过于依赖,企业获得的每一分钱利润几乎都被新贷款成本所抵销。这种情况应该引起银行相关部门注意。
   中国的股市当前规模相对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的企业借贷占GDP约141%,而股市市值仅占GDP的39%;而美国正好相反,美国银行信贷占GDP约46%,股市市值占GDP比例则高达129%,即使和新兴市场国家比(银行贷款和股市市值占GDP的比例分别为65%和61%)相比,中国的股市市值偏低,而银行贷款过高。
   这些情况导致中国企业的财务结构非常僵化,一旦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企业很难有喘息空间。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企业通常都会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安排融资,并使其易于随情况变化及时调整。
   中国企业的董事会很少讨论如何建立灵活的财务结构,企业在这方面不能有什么计划。实际上,这些企业的问题有很多是由于中国金融体制监管过严所致,未必是企业自身战略上的问题。
   中国大型上市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集中于银行,资产负债过高。一旦中国利率提升,或者受到市场冲击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滑,企业风险将很快转化为银行风险,而国有银行的风险就直接表现为国家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仍然十分令人担忧,尽管已经剥离了相当部分的不良资产,但不良贷款率仍然比较高。
   中金亿观点
   化解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一是真正形成企业良好的市场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企业融资机制,将融资风险的传导效应直接作用在企业自身,政府只通过政策制定和环境治理为企业创造低风险的市场经营环境。两种措施的实现都是短时期内无法实现的,对于现阶段银行应尽量控制行业的贷款规模,以及改进投资形式,一般来说,银行融资以中短期贷款为主,长期贷款风险较高,两种都是资金直接进入行业,资金进入企业后银行很难能把握资金去向,对于信贷风险控制也是很难把握的。
   银行可以改变投资方式老业务种类的融资租赁就是变相直接融资的一种形式,可以较好的控制投入资金的流向,把握信贷风险。债券融资多以中长期资金为主。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筹集的资金通常要比通过银行融资更加稳定,融资期限更长。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企业习惯于通过银行借贷获取资金,忽略了债券市场这一融资渠道,客观上造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的不平衡,加大了银行的系统风险。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有利于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国需要为大力发展公司债市场铺平道路。但首要问题是解决好制约其发展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银行通过非信贷业务协助企业发行债券,达到融资目的同时企业收入相应费用。从而降低企业资金来源过于依赖银行信贷的风险,也分散了这个银行系统的风险。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以往银行与企业之间大多是一对一的信用关系,且信息交流距离较近,而债券市场使企业与银行间市场投资者之间形成了一对多的信用关系。企业融资在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下,承担风险的是商业银行,我国的金融改革正处在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单一银行体系向多元市场体系过渡的过程中。要想在逐步降低间接融资比重、发展直接融资的基础上,同时兼顾银行改革并切实提高商业银行竞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融资渠道过度依赖银行 大型企业财务风险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