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褪色背后

黄光裕:褪色背后

黄光裕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他的自我膨胀,当他到了现在的地位,他的心态就变得超级膨胀了,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首富先生究竟在哪里?自2008年11月23日传出“黄光裕被拘查”的消息以来,坊间流言不绝于耳,媒体更是穷尽揣测。掘地三尺,以循首富踪迹。

11月28日,北京警方首先证实了黄“涉嫌经济犯罪遭拘查”,证监会随后承认黄涉嫌“三联商社(600898.SH)和中关村科技(000931.SZ)两家上市公司在重组、资产置换中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已依法将有关证据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拘查事件初露端倪。

其实,即便没有这次“拘查事件”,黄光裕也已从他事业的顶峰开始走下坡路。国美电器(0493.HK)在香港借壳上市及并购永乐电器之后,黄光裕就
逐步淡出了国美电器的经营管理,将其个人的重心转向了房地产、并购及投资等领域。从那时起,黄光裕便试图着力变身为一个金融玩家和投资者。这似乎正是黄光
裕走向衰落的一个起点。

在《中国企业家》2008年第16期的封面故事《苏宁:赛点2008》中,本刊便预言:由于管理上的优势,2008年很可能将成为苏宁超越国美电器
的一个赛点。而在地产与投资等其他领域,黄光裕也并没有展现出卓越的能力——他不仅在投资上屡屡出手阔绰、一掷千金,更重要的是他往往都选择在了高位买
进;在房地产业务上,黄光裕梦想成为新科“地王”,然而却错判了地产大势。

由此,在本刊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排行榜中,黄光裕已经连续第二年名落孙山了。

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畸形结合中,向来就没有一个善始善终的结局。两年前,黄光裕曾说“我们最终是英雄,还是变成烈士,现在结果还未见分晓”,现在看来,这结果不久就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地王”的梦想

荒凉的工地。当你站在北京西南四环外的国美广场工地上,这种感觉越发强烈。然而,你仍然能感受到两座建筑物的庞大气势,因为它们曾经承载着黄光裕的梦想。事实上,这两座建筑已经盖了四年,至今仍未完工。

荒凉的国美广场工地是黄光裕在地产业务上失策的见证。地产一直是黄光裕最神秘的王国。外界猜测,黄光裕将卖家电所获得的资金都转移到了暴利的地产领
域。“黄光裕真的酷爱地产。我们甚至认为,让他把家电全部卖掉而投向地产,他都十分愿意。”一位前黄光裕旗下地产公司的高管告诉《中国企业家》。

黄光裕偏爱地产是有原因的。其妹夫、前国美总经理张志铭所开发的“国美第一城”,改变了黄光裕对地产业的看法。当时黄光裕任命张志铭为鹏润地产总经理,而张志铭也想在地产领域大展拳脚。

鹏润地产拿到了国美第一城的块地之后,黄光裕并不看好,认为地域过于偏僻,想转让出去。但张志铭执意要开发,最后黄光裕不得不让步,但决定不为张提
供资金。通过种种办法,张志铭从某银行石景山支行拿到了1.6亿元贷款。很快国美第一城便开盘预售,由于单价比周边项目低近2000元,引来了大量的购房
客,不到半个月时间便预售出1000套房子。这帮助张志铭度过了资金危机。之后,国美第一城又相继推出后续几期工程,最终销售达到了30多亿元,一举成为
当年北京销售金额最大的单体楼盘。就这样,张志铭统领鹏润地产首仗大捷。

在国美第一城成功之后,黄光裕试图收回鹏润地产的控制权,此举受到了张志铭的抵制。以往对黄光裕一向俯首帖耳的张志铭,第一次表现出了自己的强硬。
与黄光裕大吵一架后,两人最终达成协议,黄光裕承认张志铭对鹏润地产的管理权,公司股份调整为黄光裕占60%股份,张志铭占40%。但黄光裕不再对鹏润地
产进行投资,双方约定黄不参与管理和分红。

张志铭后来又注册了北京明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将鹏润地产的名称和品牌归还黄光裕,并再次成功开发了“明天第一城”。张志铭与黄光裕分道扬镳,明天地产成为了张志铭和黄燕虹(黄光裕胞妹,张志铭之妻)拥有的企业。

“张志铭的成功对黄光裕刺激很大,当时又是顺驰地产在全国大肆圈地的高峰期,黄光裕非常急迫地想进入地产行业。”上述高管人士说。不久,黄光裕很快
注册了三家地产公司——国美置业有限公司、鹏润昊天房地产有限公司以及鹏润尊爵房地产有限公司,分别由禹晋永、吴发强,以及长期跟随黄光裕当资本项目助理
的李松波任总经理。张志铭归还鹏润地产之后,黄光裕随后将三家地产公司整合成立了鹏润地产开发集团。

由此,黄光裕开始了在地产界的疯狂投资。2005年5月份,国美置业以总价8.05亿元成功竞得北京市年度最大的招拍挂项目,位于西南四环总建筑面
积达56万平方米的商业地产项目,命名为“国美商都”(国美广场的前身)。但这却成为了黄光裕的心头之痛,特别是曾号称香港售楼冠军、师从地产营销之父邓
智仁的童渊出任国美置业总经理之后。

原本,国美广场地块招标的地价并不昂贵,每平米近2300元,如果再加2000余元的建筑安装成本,只要售价不低于每平米5000元就基本可以保本
盈利。但童渊却不满足,他一定要追求高额利润。为此,他制定了每平米3万元的天价销售方案。对为什么要制定如此昂贵的价格,童渊振振有词,他曾多次给黄光
裕解释“我只凭借三个字就可以,就是‘黄光裕’,因为黄光裕是当今中国的商业奇才、中国首富”。童渊相信依靠黄光裕的号召力,他可以取得远远比别人高得多
的品牌溢价。

然而,现实却并不如意。为了童渊的承诺,黄光裕耐着性子等了近两年,最终在糟糕的业绩下只能将童解雇。而国美广场在更换了四任总经理、三度易名之后,仍然是一个半拉子工程。更糟糕的是,这个项目沉淀了黄光裕10多亿元的现金。

做得比较成功的是鹏润尊爵在重庆开发的“鹏润蓝海”项目,这个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楼盘虽然在今年下半年也遭遇了楼市的低迷,但自2007年开盘至今已经销售过半,至少保证不亏。不过,鹏润尊爵总经理李松波很快被调回了北京,之后便匆匆离职。

对于鹏润地产而言,如果业绩不佳还不算太糟糕的话,更糟糕的是,黄光裕选择了在冬天来临之前开始囤地。“碧桂园的杨惠妍当年夺走了中国首富的名号,这给予他极大的刺激。”上述高管人士告诉记者,这是为了将地产资源打包进中关村科技,借壳上市。

黄光裕自2007年以来在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囤地。2007年底,在无锡以5.85亿元竞得电瓶车厂地块;2008年初,以数亿元竞拍下重庆解放碑
国泰广场项目;一个月后又以25.55亿元的价格获得天津华明镇一块43.3万平米土地的开发权;此外,鹏润昊天2007年花6亿多元拍卖收购所得的北京
铁路文化活动中心和昌平沙河住宅项目。

除这些拍卖项目外,黄光裕分别跟北京朝阳区崔各庄、通州宋庄、张家湾等地签署了数个一级地产开发协议。到2008年,鹏润地产的开发面积储备已达到了亿平方米级规模,其中包括10052.38万平方米土地一级开发,52.56万平方米的房地产二级开发。

当人们为碧桂园在地产高峰时期大量囤地而捏一把冷汗时,黄光裕则在市场高位演绎了一场更加疯狂的“圈地运动”。

投资陷阱

在地产业近似赌博的圈地同时,黄光裕在资本市场也是一掷千金、频繁出手。前有国美借壳上市,后有并购永乐电器和大中电器,借助二级市场收购中关村科技和三联商社,其再三运用“股权+现金”的模式完成大宗收购,无一不体现出黄光裕对于资本运作的痴迷。

在眼花缭乱的操作之下,黄光裕5年来通过非上市公司向上市公司出售资产,总共套现135亿(见附表),其中93亿为等值的上市公司股份,42亿现金是通过减持股份与派息获得的。

不过,黄光裕近年来的投资效果不甚理想。如此之多的套现之后,黄光裕居然仍面临着现金紧缺的问题。9月底以来,国美电器连续遭到投资者的抛售,其股
价距离峰值已跌去五分有四(截至停牌,其股价报收于1.12港元)。股价如此暴跌,黄光裕却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补救。譬如进行适当的股权回购,以保持股
价维持在一定价格区间,防止被恶意并购。据本刊了解,香港某基金近日已在广泛调研“收购国美电器股权的可行性”。

究其原因,黄光裕手头的现金并不宽裕。让我们来看看黄光裕近年来的投资。

首先是收购大中电器。虽然当初公布的收购主体是北京战圣投资公司,但据知情者透露,其资金主要来自黄光裕。如今看来,36.5亿元现金收购的代价确
实有些偏高。即便大中电器今年的利润能够如国美所愿,能达到2亿元(陈晓语),粗略折算成市盈率也是高达18.25倍,而国美电器目前的市盈率仅为
6.51倍(国美电器停牌之前)。这也意味着,与收购价相比,黄已经净亏了20多亿元。

如果说,收购大中电器可以视为战略性投资的话,那么黄光裕收购中关村科技和三联商社的初始动机则是着实令人生疑。为了这两宗收购,不仅花费巨大、收益甚微不说,最后黄还要因为这两宗收购而接受调查。

据不完全测算,黄光裕在并购中关村科技过程中先后投入4-5亿元,仅获得了中关村科技22.75%的股权以及启迪控股33.33%的股权,之后通过旗下鹏泰、鹏泽等公司以回购资产等方式已累计向中关村科技输血9.1亿元,这里里外外的损失足够让黄光裕心疼不已。

而黄光裕几乎同时进行的另外一场收购,更是充满了戏剧性,只不过当戏幕落下时发现这场戏的代价更大。前后两次对三联商社的股权收购,黄光裕耗费了
6.7亿元,而黄总共才持有19.7%的股份。截至12月1日,三联商社的报收于3.37元,这部分股权账面价值仅1.67亿元,缩水幅度超过75%。

国美不仅损失的是股权投资的价值,其在进入三联商社后发现,三联商社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好,九家连锁店中仅有一家自有店面,并且大部分店面租约都接近
到期。国美电器总裁陈晓称三联商社已经“烂到头了”,并且还存在“原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上市公司为集团违规担保”等问题。

屋漏偏逢连夜雨。三联商社前三季度报亏4418.69万元。也就是说,三联商社仅具有壳资源的价值。但花费近7亿元的现金,仅仅购买一个壳,而且还
可能麻烦缠身,这也很难让公众信服。“收购决定的那一刻更多是黄光裕的征服感在作祟,将一个原先平起平坐的公司收进来极大的满足了他征服的愿望。而这种征
服感却是以花费数亿元为代价的。”一名三联商社的前高管表示。

除了这些大规模的收购,国美还先后并购了易好家、黑天鹅、金太阳、成百、中商、北方以及陕西手机连锁企业蜂星等等。

在黄光裕的投资组合里,还有去年与如今已经破产的国际大投行贝尔斯登联合组建5亿美元的零售业投资基金,以及与新加坡太平星集团成立的总额达8亿美元投资房地产业的私募基金。虽然未见两只基金的具体消息,但在当下也很难有什么大的发展。

正是这些并不成功的投资,导致黄光裕在这个经济低迷、现金为王的时期里并没有手握更多的现金。很显然,黄光裕的投资犯了高位买进的大忌。

黄光裕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他的自我膨胀。“当他到了现在的地位,他的心态就变得超级膨胀了,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一位前国美高层评价说。

家电之变

大多数分析师对国美电器代主席陈晓的能力十分认同,认为国美自2006年之后在家电连锁上的稳定与黄光裕将国美电器的实际运营权力交予陈晓有着密切关系。一位接近黄光裕的人士也认为,正是因为陈晓在业务上的出色表现,让黄光裕腾有足够的精力进行资本运作。

黄光裕的地产业务不够成功,而在其赖以起家的家电连锁领域,黄光裕在管理等方面同样存在诸多问题。

“无论从开店速度、扩张地域,还是单店盈利、社会声望等方面,1997年至2002年都是国美发展最好也是最健康的一段时期。”不少国美内部人士都持这种看法。

但是,黄光裕2002年回归国美取代张志铭,重新成为国美总裁后,其多次进行机构重组、人事调整,让所有人都有些人心惶惶、无所适从。黄光裕的口号是:国美永久不变的就是变化。

黄光裕的第一刀是2002年将整个国美体系由总部统一管理划分为南北两个大区分治。黄光裕的原意是想在企业内部促成竞争,却因此人为地把国美的规模
优势、尤其是采购的规模优势给降低了,还导致了机构的重叠臃肿。这一变革举措在5个月之后便夭折,黄不得不重新恢复总部管理模式。

2002年下半年,黄光裕开始在国美实行采购与销售机构脱钩。然而这又造成了采购部门与销售部门的互相对立、互相推卸责任。因此到2004年8月,采销中心又最终合并。而这已经算是国美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变革了。

黄光裕另一广受诟病的动作是成立鹏润电器。受到单店利润率走低的困扰,以及百思买高端电器店开业的刺激,黄光裕制订了“鹏润电器”做高端电子消费品为主大卖场的定位,并委托调查公司进行调研,最终得到的市场分析与黄光裕的预期“几乎一致”,于是鹏润电器开业。

但由于鹏润电器独立于国美电器,所有产品的采购渠道都得靠自己去开拓,除了极少数“新、奇、特”产品外,真正高端产品也就在17%至18%左右,与
国美旗舰店没什么两样。采购规模上不去,导致供货价格高,再加上销售业绩非常惨淡。在坚持数个月之后,鹏润电器不得不重归国美家电连锁系统。

与这些机构变化相伴的还有不断的人事大变动。“黄光裕一般都不会容忍功高震主的情况出现,特别是对于那些立大功的人。”一位离职的国美高管说,“类似张志铭这样的有功之臣,在国美内部频繁的人事调整中已经不止五起五落。这也是他下决心一定要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分析师,在面对“怎么看后黄光裕时代的国美电器”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不约而同认为,无论黄光裕因为什么被最终宣判,量刑多久,以保证金形式存在银行的70亿存款和账上超过40亿的现金,都会让银行和供货商继续对国美保持信心。

而一位香港基金经理更直言不讳地表示,陈晓的上位能保持国美电器在家电连锁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位基金经理表示愿意给予国美电器“持有”的评级,但该
基金经理同时希望“后黄光裕”时代的国美电器团队能够收收心,专注于公司的运营,好好消化一下这几年的收购成果,不可再做大肆收购式扩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黄光裕:褪色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