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新乔:减税救企业效果好

平新乔:减税救企业效果好

 减少税赋救企业会比增加国家投入的效果更明显,企业负担减轻了,马上就可以活下来。严格的增值税税基将会减少企业更新设备的代价,促进淘汰落后实现产业升级。


如果不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出现,平新乔会继续过着读书、讲课、写文章、做研究的平淡生活。


 最近,对经济危机的思考,让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的研究多了一个课题、两个观点。


 2008年下半年,他为研究生开了一门新课,叫流动性理论。他坦言,这门新课的教程还在写作中。但是写过十几万字之后,他已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宏观经济学的构架仅有GDP、就业和通胀率是不完整的,应该把反映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指标纳入这个体系。


 对美国经济持续关注,让平新乔发现,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出现的根源不在次贷,而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技术革命的张力已经释放完毕,实体经济已经走到尽头,仅靠虚拟经济的折腾不过是隔靴搔痒。他断言,是上一轮技术革命给了美国经济20年的活力。要走出这次衰退,美国要依靠的是新的创新,新的产品,新的市场


 为什么一夜之间紧缩


 国家的经济当然需要宏观调控,但是过去赖以为基础的宏观调控的理论是有缺陷的。


 经济学界对银行的宏观问题研究颇多,但银行业也会存在诸如坏账、经营管理等微观问题。2000年以来,平新乔一直研究银行的微观理论,并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开过几年课程。


 这让平新乔有了把微观问题和宏观问题联系起来的可能性。


 就在不久前,中国视之如豺狼的流动性过剩一夜之间没有了,继而大家突然发现: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平新乔不禁疑问,怎么会突然出现流动性紧缺呢?


 是不是之前根本就没有流动性过剩?要知道,流动性泛滥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不仅银行系统在大喊,包括经济学家也在说,是流动性泛滥导致通货膨胀。


 而今天的事实却是突然出现了紧缩。“这说明我们缺少这样的理论,缺少这种基本的判断。”平新乔发现,需要有一个指标,连接微观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这个中间环节就是流动性理论。流动性既可以反映微观的银行、货币市场的情况,又对宏观经济的判断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从流动性泛滥一下子走到流动性紧缩,这里面有一个机制。”平新乔认为,这个机制是资本市场的微观问题,同时也和宏观经济有联系。然而目前宏观经济学里面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没有对股市、资本市场的判断。


 目前国家出台的宏观政策只有三个目标:GDP、就业和通货膨胀。从政府到学界都以为,宏观经济只要管好这三个指标就可以了。实际上这是目前宏观经济理论的缺陷——只关心实体经济,把虚拟经济排除在调控范围之外。


 以中国自身的情况为例,平新乔指出:中国经济早就有了衰退迹象。股市跌了一年,这说明人们的预期已经在提醒:衰退的信号已经释放出来,中国已经紧缩了。


 然而,一直以来政府还在紧缩货币: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直到中国出现了通缩。


 其中的问题不在宏观调控本身,而是过去赖以为基础的宏观调控的理论是有缺陷的。平新乔指出,宏观经济应该考虑到把资产价格、资本市场的动向放到考察对象里面去


 如何走出危机


 “美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潮流,我们也可以。”


 大危机的阴影笼罩下,几乎没有人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这次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大家都在谈论次贷危机、金融创新的失败,但在平新乔看来,这一切都不是问题的根本,问题的根本在技术创新的衰竭。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把经济问题归结到技术层面上,的确让人心生疑惑。但是,平新乔坚信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


 早在2005年,平新乔就断定:美国这次技术革命的张力已经释放完毕。2006年平新乔从教育部申请到一个课题,专门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


 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对美国的研究。美国面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萧条和危机,是怎么走出来的?毫无疑问,是靠互联网、靠计算机革命、靠资本创新。


 当时,美国的主流经济学家都在对美国经济的领先地位质疑,质疑美国能否保持持续的领先地位,会不会被日本赶上。经济学界的呼声和研究成果迫使美国企业家加强了技术创新。正是这波创新给了美国经济20年的活力。


 如今的美国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刚刚上台的奥巴马也看到,美国要走出困境,根本的出路还是创新。美国这次经济危机是从金融危机开始发生的,反映到实体经济,就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界的创新的生命周期,实际上已经走完了。


 对美国而言,实体经济没有了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整个经济只能靠金融衍生品来挽救,这终究不是出路。这一经验,对中国也是一样。


 是危机还是机遇?平新乔断定,这对中国当然是一次机会。“美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潮流,我们也可以”。


 产业升级只靠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显然不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鼓励技术创新,这已经不仅限于学界的口号,而且成为了国家的发展战略。


 但是创新的主体是什么,平新乔有自己的判断,“是企业,而且应该主要是民营企业。”


 “我们一直有一种迷茫,以为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基地,其实是不对的。”平新乔明确的指出,如果产业升级还是走依靠国有企业的老路,恐怕还是会走不好,或者至少是要落后的。相反,像吉利这样的汽车企业确实是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但是它已经做到出口了,而且很有活力。


 “中国的产业升级技术改造,要让民营经济参与。”为什么这样说?平新乔反问,“国有经济拥有最好的技术设备资源,为我们提供新的技术了吗?生产新的汽车了吗?创造新的大品牌了吗?”


 减税比增加国家投入更有效


 减少税赋救企业会比增加国家投入的效果更明显,企业负担减轻了,马上就可以活下来。


 产业升级可能会有很多阻力。但平新乔认为,财税体制不改革,尤其是增值税不能改革到位,大量的中小企业很难实现再发展


 从1984年开始研究中国财政税制问题,平新乔几乎见证了整个财税改革历程。1994年的税改,为国家的财政提供了稳定的保证,但是巨大的负担压在了企业的身上。仅增值税一项,从2006年的1.7万亿到2008年的2万亿,这么高的税赋压在企业身上,而且主要是制造业企业,显然是巨大的压力。


 2008年遇到困难后,受冲击最大的首先是中小企业。按理说,中小企业有自身的优势,他们灵活,反应快,如果有一些技术创新,他们会很快应用到生产,应该是比较好转型、比较好存活的。但他们为什么没有做到?这正是因为他们缺少技术创新的基础,沉重的增值税加大了他们产业升级的代价


 中国对增值税的征收是借鉴西方的方法,而且世界银行也建议发展中国家征收增值税,因为它的对象是企业,征收过程比较易于操作和监督。但是政策的制定者没有发现,如果增值税的征收不够合理,实施之后对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则可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现实中,现行的增值税征收政策确有不合理之处。例如,增值税应该是按照每一个环节的净增加值来征收的,但中国的税基不合理在于,没有把前期购买设备和购买中间产品的部分减去。这样导致加工过程越复杂,没有剔除掉的部分就越多,实际上企业背的税赋就越高。


 而且就17%的数字本身来讲,这样的税率在国际上也是最高的。法国也是17%,但是法国是严格按照增值税的定义来做,税基很窄,换算成中国的税率,可能不到7%。所以,平新乔坚定的主张加大减税力度。


 减税的意义有多大?一是效果,减少税赋救企业会比增加国家投入的效果更明显,企业负担减轻了,马上就可以活下来。二是迫切,对于2008年的困境,当务之急是救企业。还有一点,严格的增值税税基将会减少企业更新设备的代价,促进淘汰落后实现产业升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平新乔:减税救企业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