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峰会扫除经济阴霾

伦敦峰会扫除经济阴霾

20国伦敦峰会成为各国寻求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的转折点,各国领导人终于就一份“29条声明”达成一致,为世界经济航船驶出金融危机泥沼指明了方向。


在世界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背景下,一场旨在寻求刺激全球经济共识的重要国际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召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出席。这一会议是去年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的继续,是在危机中对各国救市方式的一次总结与交流,也是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对原有国际金融秩序的检讨,以及凝聚改革共识的良机。与会各国领袖在刺激经济、反对贸易保护、促进全球贸易和向国际金融机构注资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总的来看,伦敦峰会拿出的共识和承诺,不但体现了各方诉求,与华盛顿峰会强调原则的“务虚”相比,这是一次更细化、更“务实”的会议。


1933年6月12日至7月27日,大萧条过后的66个国家代表聚在英国召开世界经济会议。然而,英国和美国在如何应对危机上的意见分歧不可调和,历时42天的伦敦经济会议以失败告终。


76年后,又一场“伦敦会议”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20国伦敦峰会成为各国寻求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的转折点。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协作水平与当年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经过了累计近9小时的正式和非正式讨论后,来自20个国家的最高元首和8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人终于就一份“29条声明”达成一致,为世界经济航船驶出金融危机泥沼指明了方向。


伦敦峰会一小步世界经济一大步


进入4月份,各大财经媒体头条都在关注一个名字———G20。而无论是伦敦Excel国际会展中心忙碌的记者,还是各国的官员、学者、商人,都对G20这个话题保持着亢奋的情绪———这是全球市场最新的指望。


自去年11月份华盛顿金融峰会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方案,以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然而,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贺力平教授看来,全球经济不仅没有快速复苏,很多国家还进一步滑向了深度衰退,而且有些地区板块的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处在了崩溃的边缘,这包括东欧、东亚等一些经济体,还有拉美、中东、非洲地区,也包括个别的欧洲国家,比如西班牙、爱尔兰。


在这种形势下,金融危机后的第二次全球最高级别的经济盛会自然被给予了更多期望。按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的话说,这次峰会在化解经济困境之路上“朝正确方向前进一步”。总的来看,伦敦峰会拿出的共识和承诺,不但体现了各方诉求,与华盛顿峰会强调原则的“务虚”相比,这也是一次更细化、更“务实”的会议。贺力平也评价,比较伦敦峰会的公报和去年华盛顿公报,会发现伦敦峰会又前进了一大步。


据伦敦峰会公报,此次峰会筹得了1.1万亿美元资金提振世界经济: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注资5000亿美元;提供2500亿美元的贸易融资;2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向多边发展银行提供1000亿美元。除了在IMF增资规模、刺激经济、帮助世界贫困国家等多个领域做了具体规划和判断等一系列救市举措外,此次峰会还着眼于“管市”,在加强金融监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国际贸易增长等领域,各国达成了较广泛的共识、做出了较大的承诺。


不同于峰会之前的吵嚷分歧,峰会过程中却一团和气。在危机面前各国同舟共济的表现无疑将大大提振市场信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说:“现在市场主要是‘信心危机’。全球再次联手,就像给世界经济打了‘强心针’。”事实上,在4月初这几天里,全球股市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峰会行情”。


中美共识一小步峰会成果一大步


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无疑是本次峰会最受瞩目的两位上宾。伦敦峰会是奥巴马上任后第一次以美国总统身份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亮相,因此备受外界关注。胡锦涛虽然已经出席过多次大型国际会议,但由于中国目前在世界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使得他在本次峰会上格外瞩目。


美国国际开发署前首席经济学家布拉德福说,除去看明星的心态,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会谈,才是更值得整个世界侧耳倾听的。贺力平则表示,峰会成功程度取决于中美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如果这两国元首的共识少一点,整个会议的成功程度就会小一点,不能说不成功,会小一点。”


对比布什政府时期,保尔森当时强调的开放中国资本市场、通过扩大中国内需降低对华贸易赤字以及人民币升值等问题,已经被奥巴马政府更为关注的维持对美国国债购买水平、加大刺激经济恢复力度、环保等问题所代替。而对中国来讲,要求美国采取措施避免中国持有的美元债务大幅贬值、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正在成为日益突出和紧迫的问题。


在高度关注下,峰会期间奥巴马同胡锦涛的首次会晤达成了很多共识,声明“中国和美国同意共同努力,坚决支持有益于各方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流动。”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对此评价,中美两国元首在此次峰会上举行首度会晤,探讨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成果。其中中美决定建立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更显示出中美关系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即使在冷战时,美国和它的一些盟友都没有这么高层的双边经济和战略对话与磋商”。


白宫新闻官员在会谈后的新闻简报会上说,美国与中国在过渡时期经历过不甚平坦的关系。每次发生状况,都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才得以解除。现在,“过渡时期已经结束了”。


“过渡时期已经结束”,这是很勇敢的说法。言下之意,美中关系已经进入正常阶段。据悉,在1日的会谈上,胡锦涛邀请奥巴马于今年下半年访问北京,奥巴马欣然接受。


中国声音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


“国际社会为什么比较看重中国因素?我觉得中国政府和官方人士这么多年来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是比较低调的,不是对很多国际问题都要发言、发表态度。既然是这样,你一说话的时候,别人就会觉得你说的话可能是经过某种深思熟虑的,含金量比较高,所以人家也愿意认真听,也愿意认真探讨。这是一个因素。”贺力平解释。


在本次伦敦金融峰会召开前夕,中国多位高级官员明确阐述了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原则立场,提出“超主权货币”主张,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3月23日、24日、25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连续三天在央行网站阐述对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储蓄率等问题的思考。他提出应该对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增长的国际储备货币,即超主权货币。3月26日,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从周小川手中接过发言权,就加快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以及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在IMF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发表观点。3月29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进一步阐明中国态度,他表示G20峰会应该为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调整国际金融组织结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制定明确的改革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离开北京前以“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时效性”的四点原则将中国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立场做出了总结陈词。


而中国的这些声音,已经成为了峰会成果的一部分。G20承诺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加强IMF中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这些共识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不仅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也是一个坚定的主张者。


G20同意进一步发挥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增发2500亿SDR给各成员,以增强流动性,这或许距离中国提出的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建议尚远,不过肯定是一个有价值的开始。


据悉,超主权货币体系已经被列入了今年9月在日本的第三次G20峰会的议事日程,中国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金融体系上的意志将会坚持下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伦敦峰会扫除经济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