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资源,聚焦15%关键人才

集中资源,聚焦15%关键人才

每个人的动力和激励因子不同,有些人需要更多的金钱诱因,有些人看重的是工作的气氛或挑战性,因此组织应针对员工的不同特性,设定相符的个人年度工作目标,让高绩效员工成为高潜力员工。


少数的关键人才,往往是带动企业成长与提升经营绩效的主要动力。在知名顾问公司麦肯锡(McKinsey)针对美国35家企业的410名员工所做的调查中显示:在行政职中,一位高绩效人才所创造的产值,比一般员工多出40%;如果是一般管理阶层,高绩效人才可提升49%的效益;如果是与营收直接相关的业务人员,则能创造高于一般业务员67%的业绩。由此可见,高绩效人才对于组织极为重要,问题是,该如何找出组织内「少数的关键人才」?


15/80/5人才策略


在中国台湾设厂已近50年的美国惠氏(Wyeth),旗下拥有善存、挺立、克补、新宝纳多孕补锭、诺比舒咳感冒锭及S26金幼儿乐系列配方奶粉等知名品牌产品。很难想象,这个成功让台湾人熟知且爱用上述产品的台湾生产厂,当年竟曾被美国总公司列入关厂评估名单中。


在几位领导人积极争取之下,美国惠氏台湾厂免于关闭命运,并在历经多年努力后,经营绩效逐渐浮现,曾连续4年获得美国惠氏制药最高荣誉的「总裁奖」。回顾这段力挽狂澜的历程,其中最主要的关键便是:「集中资源,发展重点人才。」在情况危急时他们做了什么?对的人才战略!


该公司采用的是统计学上常态分配的概念,将人力资源区大致分为顶尖的15%、次要的40%、再次要的40%和最后的5%。通常这前15%的人,在日常运作上根本不必花太多时间监督,就能把工作管理得很好,而且表现常会超出组织的预期,让组织得到意外的收获。这些人往往在公司占据重要职位,并且在组织的决策或一些重要问题上参与甚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状况下,顶尖人才不只是在自己的工作有所展现,还可能因为参与了某项决策,而让公司在其它同业中表现得更好。


至于在组织里占前50%~60%的员工,平时也不需要主管太多的监督,就能把工作做得很好,只是可能没办法更进一步让组织有意外的收获。对组织来说,这些人是能让组织达成目标的人,组织还是会奖励这前55%的人才。不过,整体而言,公司仍旧会把大部分的资源,放在绩效较好或潜质较高的那15%关键人才身上。


在评估前15%的关键人才时,首先会看员工对于组织是否有实质的正面影响,亦即绩效的优劣。只要平日表现好,在做年度评估时,绩效一定也会比较好。


关键人才的6项特质


不过,并不是绩效表现好的人,就可以被纳入组织前15%的关键人才。绩效好只证明了一件事:某个员工在特定职位上能够胜任,所以能够把能力展现在工作表现上。因此,美国惠氏台湾分公司在界定关键人才时,还会加入以下特质做为评量标准:


1.能胜任不同工作:员工不仅能把现在的工作做好,也有能力去做其它不同或是更高阶的工作。以业务员为例,业绩好并不代表就能胜任主管,还必须考虑对方是否具备管理的能力或特质。


2.信守承诺:已经承诺的事,无论如何都会达成,就算遭遇障碍和困难,也会设法克服,以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这种人由于总会想办法完成使命,因此也经常会超出组织的预期。


3.乐于学习和分享:除了工作上的分享之外,也包括生活上的分享。所谓的关键人才,是能够与人分享工作和生活上的喜悦与挫折,然后从别人那里得到回馈,让自己成长得更快。


4.保持诚信: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一定先做到;限制同事或部属不可以做的事,自己一定也不做。如此一来,便能带领团队、甚至组织朝正向发展。


5.善用个人的社会资源:拥有很多外部或不同的人际网络,可随时从这些网络里找到有助于完成工作的资源,或是让组织用较低的成本获致成果,甚至能影响他人。


6.遵从团队合作:能够从团队的角度或对方的立场去想事情,摆脱单打独斗或明星球员的思维。换言之,要被视为关键人才,除了要绩效优异之外,还要能体现出组织的价值观。


美国惠氏台湾分公司会以「职能」(competence)来界定员工是否能彰显出上述价值,也会透过360度回镇,深入发掘员工的能力及特质。


有时候,员工才刚进入组织,尚无法完全展现工作能力,这时他们就会暂时被列入观察名单,待时日一长,就能从绩效表现中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另外有些时候,除了纵向(各部门的绩效和职能)评估之外,还应该横向来看,从每个层级去观察有没有一些人是有潜力、但可能经验不足,或是虽然工作表现很好、但有些特质还需要再进步,如此才不会有遗珠之憾。


高绩效员工不等于高潜力员工


一般来说,只有前30%的高绩效员工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因此,企业必须了解为何「高绩效」员工,却无法成为「高潜力」员工。美国惠氏台湾分公司将高绩效员工大致区分为3类:


l梦想家(EngagedDreamers):这类员工对工作有担当、有高度热情,但能力一般,除非及时培养及建立必要的专业能力,否则下一阶段的成功机会渺茫。譬如,对于现阶段的工作有高度成就的业务同仁,如果在尚未培养管理能力之际,就贸然当上主管,失败的机率就会相当高。


l明星(UnengagedStarts):这类员工有工作能力、也有高度热情,但是对公司或组织没信心,也不相信这个工作能符合其个人利益或需求,这类员工在下一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l千里马(MisalignedStarts):由于缺乏工作动力,也没有雄心追求下一阶段的工作表现,但是有优秀的工作才能,对组织也相当有信心和承担,在下一阶段成功的可能性约接近50%。


每个人的动力和激励因子不同,有些人需要更多的金钱诱因,有些人看重的是工作的气氛或挑战性,因此组织应针对员工的不同特性,设定相符的个人年度工作目标,让高绩效员工成为高潜力员工。


淘汰最后的5%,刺激组织成长


找出组织的关键人才,然后提供他们更多的资源,是80/20法则的精神所在,也是美国惠氏管理或培养关键人才的做法之一。


只不过,在公司既有的人事规范和制度之下,提供关键人才更优渥的资源,看在其它员工眼中,或许就是独厚特定员工。例如,为了培养关键人才的管理能力,公司可能会送他们去上MBA课程,一年的学杂费就要几十万。这种条件或福利,是属于正规体制的「例外」状况,不是所有员工都可以享受。但是例外并不是偏爱,而应视为「『高阶』的管理办法」;换言之,一般员工只要有一天也能够达到适用高阶管理办法的门坎,就能够享受这样的福利。所以,严格来说,这或许也称不上是例外,任何人都适用,只是门坎更高。


其实,美国惠氏台湾分公司在人力资源的每一个项目里,都可看到类似栽培重点人才的做法。「公司每年有2.5%的调薪预算,全部用在前15%的关键人才身上,而提供给关键人才的资源也特别多」,以语言学习为例,关键人才能够取得「一对一」教学,其它员工则是透过在线学习。虽然待遇有差别,但是却能激励表现还不错的40%员工,设法挤进前15%,以享有更多资源。


但是公司对于最后5%的员工,「基本上还是会提供和前80%员工相同的资源,但重要的是,吊车尾的员工自己有没有意愿去配合、改变和成长。」他进一步指出,当这5%的人被淘汰后,公司通常会挑选能力在前55%以上的人进来,所以原本在组织中属于后45%人,就会感受到压力,因为如果不能挤到前55%,就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淘汰的对象。


透过积极管理前15%与最后5%的员工、让中间80%的员工自发性地力争上游,美国惠氏台湾分公司在这套汰弱留强、培养高潜能员工的人力制度下,整个组织终将达到《从A到A+》(GoodtoGreat)里所说的「飞轮效应」(FlywheelEffect),持续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集中资源,聚焦15%关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