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三十而立
不但存在中国管理模式,而且中国管理模式也包含了此三个层面的内容,现代中国伦理哲学、现代管理思想、中国企业的成功管理实践。
中国经济的过去30年
如果将1978年-2008年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称为“中国维新”,那么与100年前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较,它的历史意义丝毫不会逊色。回顾这场30年的历史嬗变,会让许多历史学者们唏嘘感叹,更让世界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以及发达国家的智库惊讶不已。就在30年前,这个有着庞大人口的国家正经历着文化断裂,经济贫瘠,物质匮乏,民众清贫的不堪,她的出路在哪里?她将走向何方?这在当时还是世界的悬疑。
一篇国家新历史的著成,却不是一挥而就的。这30年间,中国经济的转轨、文化的创新、政治的跃迁,是需要以历史的巨眼来审度,以巨人的果敢和勇力来施予的。这一点,值得中国的现代史学家和世界的社会学家们来予以认真研究。在此我们仅以社会经济发展的企业细胞来描绘这一历史拐点的路线图。
中国迈出改革开放第一步的那一刻就如同打开了一道闸门,积蓄已久的经济活力迅速得到了释放:国有企业开始实行厂长经理制,中国企业的第一批经理人浮出水面,成为这个去旧创新时代的全新事物;而一批被称为个体户的自由人群,通过走南闯北,开始了中国最早的自由商品的贸易流通;当中国政府宣布正式加入WTO后,中国企业被不可逆地抛入全球化的洪流中,全球化的到来促成了更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闪亮登场;而此际,中国的民营企业,也开始了发奋创业之路。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更是打造了中国企业“低成本”竞争战略的核心优势。
盘点到2006年,中国GDP比1978年增长12.3倍 ,近年均增速达9.67%,比同期全球经济平均增速3.5%、发达国家平均增速3%高一倍半到两倍。有来自全球权威的专家们预测说:21世纪将成为中国的世纪。
中国经济的下一个30年
2007年中国GDP达到24.95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刚刚进行到30年的“中国维新”是否还能保持令世界叹为观止的“中国速度”继续一路高奏凯歌又成为了下一个悬疑。如果如前所述 “中国制造”是“中国速度”的能量所在,那么在未来的竞争环境中,这种能量将以何种形式持续释放?
人民币升值、通涨、节能环保、劳动法实施,这些不断涌现的因素使中国企业的低成本遇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与100年前那场明治维新更不同的是,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此时的意义已不仅仅是自身的变革与国家振兴,而是一场通过经济变革快速提升为文化复兴并一举成为拥有21世纪世界话语权的大国崛起,这样的一场复兴,无论是对于中国自身,还是对于世界,皆已具备深远的意义。
于是“加强自主创新,实现做大做强”,成为所有中国企业下一个30年发展的主旋律。管理创新无疑是“自主创新”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事实上,过去30年中国企业光荣与梦想、失败与泪水的成长史中,管理的“烙印”已经逐步加深。从最初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打造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一直在寻找一条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发展之路。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永远相伴相随、互助互动。一个经济强国的背后必然屹立着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杰出管理水平的企业。同样类比日本,正是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大力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精益生产”等先进管理模式、管理理论,才使得日本经济获得高速发展,日本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因此,中国经济的下一个30年,“中国管理”必将替代“中国制造”成为“中国速度”得以延续的新能量。
中国管理模式正在形成
纵观世界管理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30年代美国、60年代日本、80年代韩国等国企业的发展来看,都因为文化的差异、地域差异、历史条件、科技生产水平的差异,而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并且对全世界企业具有借鉴意义的管理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企业对管理也从全盘西化、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已涌现出海尔、联想、华为、蒙牛、万科、招商局集团等一批成功企业。
中国一些企业成功发展的实践,为总结中国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中国企业管理的广泛实践为中国管理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矿藏。随着中国企业入选世界500强数量的增加,我们坚信,中国企业的现实成长决不是仅仅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大量消耗资源、政府的保护政策或整体经济上升就能够达到的,中国企业还有其自身的管理之道。
中国管理模式的内涵
管理与技术和资本不同,除了管理共性的一面外,同时有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差异。理性的科层组织产生于德国,事业部制等大公司管理的理论产生于美国,强调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和严细精益的管理风格诞生于日本,这都包含地域与民族特色。各国管理在本质相通的原则下,在不同国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别,这往往是各国企业竞争力和成功关键有所不同的重要原因。
过去20多年,中国企业的发展路径与国外比较差异不小。在中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体制及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企业管理之道及其机制产生于中国国情因而有其特殊性。我们既要关注管理理论在合理组织生产力方面的普遍性规律,更要重视它在中国特殊环境下适应“国情”的特别之处。总结中国企业的独特优势和管理特色是中国管理模式研究的切入点,比如万科的运营管控模式、招商局的战略管控模式等,对这些中国管理模式的梳理总结是中国管理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说起任何一种管理模式,均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文化、管理共性和实践。如日本管理模式,既有其独特文化背景的因素,也有管理共性的理论支持和成功企业的实践的论证,如丰田汽车等企业的成功实践。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但存在中国管理模式,而且中国管理模式也包含了此三个层面的内容,现代中国伦理哲学、现代管理思想、中国企业的成功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