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不务正业”

学会“不务正业”

“业”之“正”与“不正”不必拘泥于众人所想,如徐光启之言:“名理之儒士,苴天下之实事。”


这个命题甫一提出一定惹来嗤笑。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定势总是“在其位谋其职”、“恪尽职守”,如若不然就是“尸位素食”、“不孚众望”。


其实,何谓“正业”,有时候真是很难定论。20年前的中国,最优秀的学生都去念电气自动化;10年前,高中的精英们第一志愿常常是生命科学;如今,经济管理类专业最为抢手。你看,就短短20年,一个刚刚开始规划人生的少年根据社会风向为自己选定的“正业”就经过了数轮变迁。“正业”的边界之变化,正应了王菲那句歌词:“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魏晋以降,文人们或宦海沉浮、经世治国,或归隐田园、梅妻鹤子,都算是一种正业,前者居庙堂之高,后者处江湖之远,但都或明或暗地向往着、觊觎着政治和天下。仿佛只有“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叫务正业。不过偏偏有个徐霞客,一人独涉山水数十载,不为官场职称,亦不为暴得文名,终成不朽的《徐霞客游记》。还有个徐光启,不仅做官,还在闲暇之余翻译《几何原本》,编撰《农政全书》,顺便向内地引进红薯。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不务正业了,但数百年之后,当摇摇欲坠的清帝国开始发现自然科学是当务之急的“正业”,徐光启就成为了中国西学东渐的肇始之人。


“业”之“正”与“不正”不必拘泥于众人所想,如徐光启之言:“名理之儒士,苴天下之实事。”


回到管理世界。文中提到三位CEO因为在组织设计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投注过多精力而可能被视为“不务正业”。事实上,这更像是中国人的眼光。中国的企业家们,总是把创新、领导力、组织变革等视为不务正业。正如博斯公司的谢祖墀总结说:“中国企业在过去30年追求的都是规模、产量、低成本、财务实力、功能性品牌和技术优越性这些硬实力指标,而在发展领导能力、创新型的管理风格以及塑造技术生态系统等软实力建设上做得不够。”


有了这样的先决态度,很多事情也许真的变得越来越不务正业。六西格玛、平衡记分卡等管理工具,大都在中国的企业遭到惨败,草草收场。咨询公司的报告,也多是为了佐证决策者的决定而精心炮制。


当然也不须过分悲观。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现在也开始学着不那么务正业。“赚钱”应该是企业最大的正业,但马云最近却给淘宝和支付宝定了一个“收入上限指标”,不准它们的收入超过某个数字,否则高管就要被惩罚。此举旨在抑制这两家公司收入过快增长,因为马云认为现在还不到赚钱的时候,有了钱就要投入市场,把蛋糕继续做大。不宁唯是,阿里巴巴现在似乎更关注其企业文化能否有效传承。阿里巴巴集团一位副总裁说,现在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因为企业规模扩张过快而导致其企业文化被迅速稀释。因为“500个老人去影响2000个新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为此,阿里巴巴很爱召开全务虚的会议,大谈战略和文化,据说很多人在会上情绪投入以至于“痛哭流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学会“不务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