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转内需难在哪里
外需和内需的转换是痛苦的,甚至是有矛盾的。
中国经济应该由过分依靠外需转向内需主导的问题,呼吁了很多年,但进展不大。即使在遭遇金融危机以后,大部分外贸企业还是坚持从事外贸业务,只有较少的企业愿意转向。为什么这些企业不从外贸生产转向内需生产?日前,有专家对此作出了分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外贸企业缺乏向内转型的动力。他说,我国支持出口的信用和金融体系等较为完善,企业出口虽然盈利水平不是很高,但十分稳定,收款较为顺畅,总体上可预期。而国内市场不规范的运作较多,导致企业的隐形成本较高。在国际市场上拓展,不需要有品牌等,而转为内贸企业,需要重新建立品牌,拓展国内的销售渠道。同时,目前对国内品牌的保护和一系列扶持政策还有待改善和提高;从出口转向内需,往往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行大的调整。
“外需和内需的转换是痛苦的,甚至是有矛盾的。”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说,过去外需主要针对的是人均30000美元GDP的发达国家市场消费,现在要把它转向人均3000美元的市场消费是很难的。比如说,国外有割草机的需求,中国基本没有,因为中国人住的是公寓,不是别墅,没有自己的花园。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周放生认为,出口创汇企业不愿意转内销,外贸主管部门也未必愿意。现在不断提高出口退税率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他认为,让企业主动转型不太现实,政府要改变思路,“与其艰难创外汇,不如将其预期损失作为投入成本支持出口企业转型内销,解决扩大供给能力问题。”他建议,政府建立专项基金贴息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解决国内信用不足问题;降低适合转内销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逼其转内销;支持国内品牌企业代理、收购这些高质量商品。
巴曙松还分析了向内转型困难的深层次原因。他说,从目前的势看,全球化的趋势没有变,不少产业还在继续向中国转移。对于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来说,有国际资本流入,有廉价劳动力,就有中国的加工贸易增长的空间,也就有贸易顺差。这种不平衡的增长格局只有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区域发展相对较为均衡,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接近尾声、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时,才会结束。当然,届时中国企业转型的压力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