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错失的半年

中国民企错失的半年

也许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说,过去的半年,对于许多民营企业家来说,是失去的半年。


“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回暖的,请举手。”


“认为中国经济还没有回暖的,请举手。”


“认为自己无法判断的,请举手。”


就在最近的一个多月里,我至少在三个财经论坛上做过这样的现场测试,每次的测试对象是200到600位中小企业家。而我看到的景象几乎是一样的:前两次举手的各占两成,无法判断者占六成。这样的结论告诉我们,中国的中小企业家们不知道自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最近半年,很多企业界人士都成了“气象爱好者”,大家见面的第一个寒暄往往是“现在有没有回暖呀”、“冬天真的过去了吗”、“还会有新的寒流来吗”,那口气,很好奇,很不安,很焦虑。当然,大家问的不是天气,而是中国的宏观经济。


也许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说,过去的半年,对于许多民营企业家来说,是失去的半年。


失去的意思有三层。一是他们对扑面而来的危机无能为力,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倒闭、歇业、出逃、缩小经营规模成了惟一的选择;二是在中央政府力图把经济拉出泥潭的过程中,他们成了真正的“旁观者”,巨额的“铁公基”投资与他们几乎毫无关系,产业振兴计划的受益效应也非常的虚幻,中国的民营企业集团在经济复苏过程中显得无足轻重;三是他们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充满了彷徨,通货膨胀的泡沫眼看着已经起来了,可是,这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好的泡沫,还是坏的泡沫?


因为被边缘化,所以,今天的他们,不知道该进还是退。


我最近在企业界行走,发现了三个很有趣的反差现象。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冷热反差。上面信心十足,股市上涨了,楼市反弹了,石油涨价了,家电下乡了,汽车卖到全球第一了,总之,各种数据显示一切都在好起来。在很多人看来,保八不是问题,中国经济不是起不起得来的问题,而是U型起来,还是V型起来的问题。但是,很多地方官员则表现得忧心忡忡,实体经济没有起来,进出口贸易还在下滑,工业用电还在下滑,工厂厂房的租金还在下滑,PPI还在下滑,税收还在下滑??


5月18日,审计署发布《关于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审计情况》,指出2008年第四季度下达的中央投资和今年第一和第二批中央投资项目中,有些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不高。地方资金为什么不到位?答案是,地方没有钱。即便在江苏、浙江和广东这些富裕省份,地方财税的弦也已经绷到了极限。


第二个冷热反差,是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冷热反差。无论是4万亿计划还是去年11月份以来的巨量放贷,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几乎与之无缘。


第三个冷热反差,是经济学家与企业经营者的冷热反差,目前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认定,宏观已经触底,微观开始回暖。但是,很多企业经营者对这样的判断却很迷茫。


最典型的一个反差事实是,进入3月以来,原材料开始涨价,在很多场合,这都被看成是经济回暖的重大指标。而只有做企业的人知道自己的苦。一位正在长江商学院读书的纺织公司老板对我说,过去三个月,棉花涨了四成,有色金属中的铜已经从去年的2.2万元/吨涨到了4万元/吨,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却上不去,PPI还是一个负数,现在电要涨了,石油要涨了,优惠税收取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对他说,应该让教授们马上开课,告诉大家,如果中国经济在下半年出现通货滞胀,应该如何活下来。


全世界似乎都在欢呼泡沫的生成,而没有人警告,这将是下一场灾害的开始。美国的事,我们管不了,关于中国,我们则必须思考:我们是否在以改革的方式走出困境,如果不是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工作,其实是在用一个更大泡沫掩盖一切,在把危机往后推延。


改革在当今是一个很尴尬的话题。如果它还是必需的话,改革需要被定义、量化和有时间表。


在目前的学界出现了一种非常独特、而又很有代表性的观点,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要走出本轮经济危机,首先必须靠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大型国营企业来发挥作用,而要让“热”起来的经济持续下去,就必须依靠社会消费和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这种两段论让人想起一个比喻:好比一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父母把好吃的都给了大儿子,然后对二儿子说,这个家要维持下去,就全靠你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中国民企错失的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