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保障经销商获利

一汽大众:保障经销商获利

一汽大众:保障经销商获利


在汽车豪华品牌竞争激烈的2003年,一汽-大众奥迪品牌产品销量全面飘红———奥迪A6全年销量达53,108辆,奥迪A4达8,173辆,比上一年增长了75.2%。取得这样喜人的业绩,公司对经销商的有效激励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2000年,一汽-大众全面引进了奥迪品牌特许经销商体系,将汽车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集中在专营店。时至今日,已建成了一个遍布全国、总数达86家的经销商网络。


根据各地市场潜力的不同,一汽-大众对每家经销商的展厅面积、库存规模、备件储备量、维修工艺、直至团队构成等方面都进行了区别设置。“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让经销商达到比较好的收益。”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副总经理付强解释说。


网络:合理科学规划


一汽-大众认为,激励经销商应该从规划经销商网络入手,就充分考虑到经销商的可获利性:如果经销商发展得太多,在市场份额有限的情况下,可获利的机会就比较少,难以维持其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如果经销商发展得太少,每家的获利自然可观,但没有竞争,就不能保证厂家的利益。


为此,一汽-大众专门组织了一支专业队伍,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具体从经销商所需要花费的硬件设施投资、维持日常经营的费用、人工成本、销售可能产生的利润,以及维修所能换来的收入等因素通盘考虑,找出盈亏平衡点。比如某个地区的盈亏平衡点为600辆,如果销量空间能够达到1,200辆,就考虑建立两家经销商;如果只有600辆左右,就考虑建立一家经销商;如果不到600辆,就考虑建立一家规模更小的经销商。以此保障经销商的可获利性。


“有了这样的网络规划,我们对某一个地区未来1年至5年的市场潜力如何,基本上就比较清晰了。对每一家经销商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基本上也是清楚的。只不过根据市场具体情况的变化,每年进行一些微调。”


目标:双方协商调整


为了给经销商设定每一年的明确目标,一汽-大众采用了“经销商商务计划谈判”的机制。谈判从每年的年中开始一直持续到年底,历时半年,经过反复几个轮回,最后确定下双方认可的目标。然后在次年年初正式签订商务合同,共同执行。


“这个目标不是我们单方面强制下达给经销商的,而是双方相互说服,相互商量的结果。”开始谈的时候,大家对第二年经济形势的发展、汽车市场容量的变化、竞争对手的状况,以及对可以提供和利用的资源都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在谈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明朗。另外双方所理解的目标,也不可能一开始就一致,需要双方不断协商和调整。“比如某家经销商去年的市场占有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我们要求他往上提。他提出异议说,这个地区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竞争尤其激烈。我们出于保守和稳妥的考虑,不能为了纯粹上量而损害品牌,就会相应降低指标。”


大多数情况下,经销商的业绩都比最开始预想的要好。但一汽-大众并不会水涨船高地抬高奖励的门槛。“我们年初出台的激励计划全部都算数。比如年初给你定下500辆的销量目标,你到六七月份的时候就达到了,按照约定,该给什么样的奖励就给什么样的奖励。对于随后增加的部分,我们跟经销商续签补充合同。”


比如2003年,一汽-大众就曾三次增加产销计划,但每次分解到各家经销商身上时,都完全尊重他们的意愿。“我们当然希望所有的经销商都多干。但他们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如果可以再提高销量,双方就再续签新的补充合同。如果已经完成了年初指标,想歇着也不勉强。”


考核:销量不是惟一


一汽-大众所制定的经销商奖励体系,不仅考核每家经销商销售量完成的情况,还着重考察他们客户满意度方面的表现。


客户满意度有两套考核体系。


一是自查体系。采用三个方式:“秘密采购”。一汽-大众有关人员携手消费者,对经销商在销售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进行暗访,即使是碰到不佳的单一样本,对经销商的奖励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飞行检查”。经销商每年要经历一到两次,一汽-大众的人员去的时候公开身份,对车辆进行故障设置,观察经销商是否按照规定的业务流程操作,是否能让用户满意;“用户满意度调查”。每年每名经销商的一百多名用户会接受调查,为经销商从销售到服务各个环节打分评判。一汽-大众设立了专门机构,总结上述三项调查结果,并据此对经销商进行相应的奖罚。


二是公共检查体系。每年一次,第三方调查公司都会对整个经销商体系进行总体评估。如总体满意度达到了共同设定的目标,就有一个比较满意的奖励系数。如果没有达到,就制定更小的奖励系数。


这种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检查体系,既体现出经销商们个体努力的结果,又体现出团队合作的效应。并避免了经销商只注重追求自身的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厂商长期树立品牌的需要,真正激励了经销商朝着与厂商利益一致的目标努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一汽大众:保障经销商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