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手大掌柜的梦想与放手之天险
近期应某杂志之邀请,对一个管理个案提出点评,特摘录与大家分享。(注:本案例公司之人名都是虚构,如有雷同存属巧合)
该个案的大意是一位在80年代创业成功之企业家,智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袁健华,在二十年间,适逢中国开放改革之好时机,加上自身之努力,成就了一个资产上千亿只大企业,国内外有上百个分支单位,员工达到三万人,是个成功经营令人称羡之企业。在过去二十年,袁总裁完全掌握公司之大战略与发展方向,公司也积极培养人才,实施轮岗制度,也给员工相对于同业优渥之待遇。
可是打拼二十年的袁先生,年纪也近五十了,体力也不如当年,也希望能够有一些时间陪陪年迈的双亲与家人,总希望在公司创业25年时候,他可以退居二线,不需要每天到公司上班,可以有时间打打高尔夫球、钓钓鱼,做一位甩手大掌柜,只有需要时候到公司看看,提供一些意见,把公司日常管理交出去。
可是在这个时候,一向快速成长之智能集团,成长之力道逐渐缓慢,甚至出现负成长,组织里出现一些不知为何而战声音,对公司发展之方向出现困惑,担心公司是否会就此走下坡,甚至倒闭。一些对公司发展有战功之资深员工纷纷提出辞呈,理由并非待遇问题,而是看不到公司未来的发展……,还发生一些外支机构,见到股票与房地产之高获利率,将公司营运资金投入房地产与股票市场,造成营运资金短缺,袁先生也不知道公司到底发生了甚么事!
在这种内外交迫情况,再加上全球金融海啸,给一向坚强的袁总裁带来了很大压力,于是他决定在公司里组成一个战略委员会,由这个委员会制定公司发展之大方向,并引进”平衡计分卡”管理制度,逐层分级负责,整合各部门之资源执行方案,希望能够位公司再创辉煌,也让他有机会成为一位甩手大掌柜的梦想,而不至于英雄战死沙场!偏偏”平衡计分卡”这个西方的管理工具,到了中国好像就不灵验,实施了半年之后,公司各级主管怨声载道,为了配合这项管理制度,反而增加许多管理成本,不见其利先见其弊,私下产生抵?情绪,袁先生也很担心这项改革,会像过去几年的其它变革一样,无疾而终!
智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袁健华陷入了不安与苦思,心想公司到底发生甚么问题?他该如何挽救公司弥漫之低气压,重新领导公司恢复高成长?他该如何安排接班计划?平衡计分卡适合智慧公司吗?
看完智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袁健华这个案例,感觉似曾相识,因为这样的案例正在台湾、香港、大陆两岸三地企业界上演当中,对这个以华人为主体的三个地方,企业发展都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许多年轻创业家,逢上经济改革开放的机遇,加上自身的胆识与努力,到今天事业有成,可是创业家本身也都有一些年纪了,体力不复当年,交棒之事都在脑中不断思量着,却又出现力不从心之叹,在放与不放之间天人交战,针对本个案,我个人提出几个观点与大家分享。
企业家的天命—放不下
上星期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先生,病逝于赴美国视察业务途中,享年92岁,王永庆先生一直到逝世之前都还在工作,这位在两岸三地享有企业经营之神的王永庆董事长,不知叫我们佩服他的精神还是感叹他的执着?
个案中的智慧集团的办人袁健华先生,掌握机遇,年轻时就创业,并顺利转型,一路未偏离本业,版图遍及全中国及世界各地,堪称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梦想55岁之后,可以垂帘听政,成为一名洒脱的甩手大掌柜。没事的时候打打高尔夫、钓钓鱼。
可是最近两年见到事业体之营收成长不再如过去亮丽,和所有快速成长的企业一样,智能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的烦恼”。近几年,企业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袁先生也开始不安起来了,原本计划55岁之后可以退居第二线的梦想好像不太可能,就像台湾首富郭台铭先生一样,三年前曾经宣布接班计划,并希望2008年能够退居二线,可是由于最近全球金融危机,公司接单量降低,股票市值更是缩水上千亿台币,而不得不宣布暂缓退休。他在最近接受媒体访问时,一再称道王永庆先生”英雄战死沙场”之精神,可见他也是有王永庆先生对企业使命之执着与精神。
为甚么绝大多数的华人企业家都逃不过这个"放手"的天险呢?
企业家由于白手起家,经过了创业的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事业版图,突然要他交棒给第二代或是职业经理人时候,他是万万放心不下的!总是要等天命已到,才匆匆交棒!台湾大同企业集团的林挺生董事长,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对企业家而言,尤其是创业的企业家,在公司里没有一位主管或是员工会比他更清楚公司的每一个细节,在他心中任何人总是不够好、不够放心。口口声声说要退居二线不再管细节,只抓大方向与大策略,可是事实上他还是不知不觉中插手公司大小事,让公司各级主管不知所措,更不用说培养独立思考与制定策略能力之机会,这些主管怎会成长呢?
西方的大企业如HP、IBM、P&G、GE,公司的创业家都早已交棒给专业经理人,并经历几任交棒,上述现象几乎就不会存在。卸任的CEO下任的第一天,新任的CEO就开始掌握大权。
本案中的智慧集团员工已经达到三万人,可是一个高级工程师张涛的辞呈却还要由袁董事长亲自来批阅,他还惦记着为何公司待你们不错,为何要离职呢?我猜想这位袁国华先生应该也是大小一把抓的管理风格,要不就是公司授权制度未建立。
大部分的成功企业家都参不透这个道理,将自己化身成无所不能的活菩萨,到处指导各级主管之管理决策,这看似帮助提升主管之能力,但事实上却是弱化了各级主管之能力。台湾奇美集团董事长许文龙,他不允许公司帮他准备办公室,所以他到公司无公可办,只好寄情于音乐艺术与垂钓,集团业务反而蒸蒸日上。
我认为企业家应该学习做一位好的决策者,稳住公司发展方向,好的传道者,传播企业文化,好的支持者,帮助员工能力成长。
为何资深员工纷纷求去?因为他们在公司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本个案中,深为袁董事长器重的张涛并不是因为待遇的原因选择辞职的,而是觉得公司的发展方向不够明朗,至少不够透明,导致其对个人未来缺乏信心。而且还有许多资深并且承担过很多重要任务的骨干人员,也抱怨不能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做事感到很茫然。
资深员工一般都是对公司立过汗马功劳,对公司也都有深厚的感情,除非公司伤了他的心,或是对公司丧失信心,他们是不会轻易求去的。
对企业家而言,公司是他毕生的事业,可是对一般员工而言,他是可以有选择的,如果他对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而且他也觉得自己被器重,是一位贡献者,他由工作中得到尊重与成就,他自然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公司充满信心,反之,他如果看不到自己在公司之事业前途,他也不看好公司的发展,即便是公司给他的待遇不错,好的员工还是会想择良木而栖,提出离职是很正常的事,而且这种氛围会传染,很快的公司就会弥漫一股不安的气氛,甚至造成骨牌效应,一发不可收拾。
这时候是考验企业家的时候了,如果你认为这样的人员异动是正常的现象,不想探究根源采取对策,公司江河日下是指日可待,不足为奇。当许多资深员工纷纷求去时候,企业家要深刻的反省,为何我留不住这些优秀的资深员工?
企业家在公司中最重要的事,是朔造公司的愿景。
我认为此刻袁董事长最重要的事,不是找来咨询公司推动平衡计分卡制度,而是倾听公司中阶干部的声音(一般而言高阶主管为了自身利益,大都采取迎合当局之态度,不会说出内心真实的话,反而中下阶主管顾虑较少,敢于说出心中真实的感受),并响应这些员工之心声,这时候如果展开公司愿景讨论会,先由董事长提出他对公司发展之愿景,接着由各阶层同仁透过一次再一次的愿景讨论会,引导员工说出他们心中对公司发展之愿景,最后总结出大家共同的愿景,在全员正式会议中宣布,一定可以重新找回员工的向心。
一但员工对公司未来发展有了共识,公司想要推动各项制度变革就会相对容易。本个案智慧集团推动平衡计分卡无法得到各级主管之支持,跟公司员工普遍对公司发展方向不清楚,对公司向心力不够有绝对之关系。
企业家更需要有反省的能力
企业家更需要有反省的能力,本案中的袁董事长有写管里日志的习惯,并检讨自己之缺失,这是值得所有管理者学习的。
一直以来,智能都非常重视人才的招募与培养,除了给员工提供行业内有竞争力的待遇外,还会赋予更高的工作责任,以促进其个人发展。这些年智慧汇集的精英无数,大家的战略管理意识和能力都增强了,对战略认知方面的需求也明显提高了。这一部分员工非但看重公司的待遇发展,还要对公司的战略、远景认同。反倒是我还停留在原有观念中,对这方面的变化认识不足。
以上一段话是袁董事长在管理日志中的自我检讨,我很佩服,值得我们管理者学习。
一般而言职位越高,越没有人管你教你,由其是身为公司最高领导,更是没有人敢说你的不是,久了就会形成一言堂,透过这种写管理日志的习惯,我们可以自我反省,检讨得失,并要求自己改正,才不至于形成?裁的管理者而不自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甩手大掌柜的梦想与放手之天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