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霆:中国能否出现经营大师?

杨沛霆:中国能否出现经营大师?一个国家的富强在于经济,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在于企业群体,一个企业的兴亡在于企业家,这样的推演关系也就凸现出企业家和企业管理对于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性。经营大师是从企业家和学者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不仅仅对他们自己的企业有效,对更多的企业和政府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经营大师的出现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标志。
经营大师的标准

要谈中国能否出现经营大师的问题,首先要确立经营大师的标准。一个国家的经营大师一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企业生态变化、提高的结果,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说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很难出现一个经营大师,不是说不可能,但是很难。因为经营大师的出现需要一个生态,需要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是一个企业群体,在这个群体效应下才可能产生经营大师。经营大师的出现不会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当然这个数量不会多。对整个社会、整个工商业有突出贡献的,而且被社会和业界普遍认可有巨大贡献的,才配得上经营大师的称号。

经营大师是工商业实践中的产物,一般在一个国家来说并没有很严格的定义,就好是水到渠成大家都认可他,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成为大家崇拜的偶像,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他也就成为了经营大师。经营大师最核心的是在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上有突出的贡献。

经营大师的分类

经营大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锻炼出来的,在一些大的跨国企业里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比如说日本的土光敏夫等,被大家敬称为“经营之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营大师。这些人都是在经营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经营实践是这些经营大师所拥有的最主要的一部分。到目前来看,中国正在走向由没有经营大师向将要出现经营大师的历史过渡时期。以前如果说谁是经营大师大家并不一定全都认可,那么现在大家都在有意或者无意地把一些社会上有名的企业家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这些企业家在个人成就上大家都是认可的,同时他们在经营理论上也突显出各自的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比如在最近举办的海尔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上,张瑞敏在发言时就讲到了他从创业到现在经营理念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同的时代,他是用什么样的经营理念解决问题的。而张瑞敏的这些经营理念经过实践检验是成功的。理念就是思路,而思路又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出路,所以一个企业的理念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未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换言之,一个经营大师就是在实践中能够不断提出新的理念,而且这种理念不仅对他自己的企业有效,而且对其他企业也会有指导作用。

另一类就是学者出身的经营大师。像大家都知道的杜拉克、彼得。圣吉、柯林斯等,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威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们不断提出的新思想不仅对企业界和经济界,甚至于对整个社会和政府的各个部门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管理,他们提出的很多管理思想是适应整个社会的。这样的经营大师具有更广泛的意义,相对于前一类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经营大师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的影响力更大。他们的优势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出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他们提出了更多的新理念。这些理念甚至与传统理念完全相反,但是还被大家所接受,对社会的贡献是无以伦比的。那些从实践走出来的企业型经营大师是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的。在一些大学和研究单位可能出现学习和理论型的经营大师。我们中国目前这一类的经营大师还没有出现,比起我们中国目前已经出现的得到社会初步认可的企业家当中的经营大师要晚一些,因为他们是在总结别人的实践中出现的。

学者型的经营大师为何滞后?

管理学不同于数学,管理需要大量的实践。这一点我在与乐凯胶卷的带头人杜昌焘先生的交流中得到了他的认同:“中国的企业家现在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埋头干,还没有自己一个固定的、成熟的、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思想,可以说中国唯一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被大家所接受的也就是海尔的张瑞敏,”因为张瑞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新的理念提出来,而且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思路,每做一件事情他都会提高到理念上,先普及到员工当中,然后再普及到社会上。这一点国内只有张瑞敏做到了。当然不是说其他企业家没有理念,而是说在不同程度上还没有像他这样成为一种习惯,形成自己的系统,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能够用很简洁的语言把一个问题很准确地概括清楚。“实践是经营管理之本”,刘玠这个挽救鞍钢于危难之际的企业家,在我对他的采访中是这样总结中国的企业家群体的。可见,中国的企业家一定要在实干当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成为经营大师。而作为学者的经营大师,他必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而不是坐在屋里写书。我们有的学者也是很成功的,他们做了很多实践和总结工作。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在忙着给MBA和EMBA等学生上课,赚取现实的、眼前的收益,他们没有把自己的根扎到企业的土壤里去,讲课的内容也都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这样是很难成为大师的。相反,那些注重实践的学者就有可能成为我们国家学者型的经营大师。但是目前还没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可的学者型大师出现,这也是现实状况。

在管理学者成为经营大师方面我们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目前,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特别薄弱,虽然国家每年拨出几千万给学者作为科研经费,但是真正引起全国轰动的调查报告,对企业和企业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很明显,在我国,学者型经营大师的出现滞后于企业家型的经营大师出现,学者在全国范围内能够从理论上产生影响的还是太少。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一批经营大师?

在提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指导性原则。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很精炼地提出了四句话,我认为对我们国家产生经营管理大师是非常重要的。这四句话就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以我为主”,就是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企业管理理论,今天是美国的,后天是欧洲的,下来又是日本的,但这些都是别人的。我们要建立有自己特点的管理体系,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表现,而文化是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也就决定了企业管理理论有其文化、地域和民族特点,并且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的管理理论首先要能解决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管理问题,这是出现我们中国经营大师的前提。

“博采众长”,就是要善于把各国的管理和实践吸收过来,不限国家,不限地区,不限文化,凡是对企业管理有利的,能够适应我们国情的,我们都可以吸收和融会。企业家要甘当老二,就是要永远找一个老大作为自己超越的目标,当超越之后就再找一个另外一个新的超越目标。永远当老二就是永远在前进,当一个企业感觉自我良好的时候这个企业也就会出问题了。松下幸之助说:“任何一个企业家的失败都是源自于自大。”我接触过很多企业家,例如褚时健、牟其中以及禹作敏,他们都失败在以自大为根源的其他问题上。我们的所有企业家都应引以为戒。博采众长是一件永远没有穷尽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融合提炼”,我们说博采众长,但并不是说别人的东西拿来就用,而是要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对拿来的东西进行提炼,使之与自己的文化融合,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理念。张瑞敏提出了市场链理论,他就很谦虚,从来不在国内讲自己的市场链理论。中国文化使他有这样一种意识,不要在国内宣讲自己又有了哪些管理理论,这很可能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所以他只在国外讲市场链理论。张瑞敏的市场链理论与世界当前的主流理论是一致的,也是走在理论界前沿的,而且他的理论是在融会提炼了很多国内外实践和经验基础上“自成一家”的。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为中国经营大师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在内部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再过5到10年,中国必将出现一批经营大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杨沛霆:中国能否出现经营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