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导师学什么

向导师学什么     为什么大多数公司都有导师制(Mentorship),人生中也不难遇到贵人相助,我们却没有学来智慧,空留越来越多问题?原来,求师是一种“学问”,要先知道“学”什么,才知道怎么“问”能得到答案。

  我们此次请来通用电气今年EVP 中国导师项目中好评度最高的导师之一顾晓斌(Gary)和最佳学员之一滕飞,由他们示范如何最大发挥导师制的神奇功效。

  PART1 他们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

  通用电气上海总部一楼的会议室里,一场评估今年导师制(Mentorship)效果、分享心得的讨论会正在进行。会议大部分时间都在一种亲密而又客套的气氛中平缓进行,直到Gary 发言。作为今年好评度最高的导师,Gary 回忆着自己与第一个导师初次见面的情景,还有他教给他的众多收获,呈现出一种日常工作中鲜有的“柔软”,听者仿佛坐在他家的书房里,而他则在回忆的烟云中,寻找自己价值观塑造的源头。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Gary 成为了众多年轻经理人的咨询目标。

  “你觉得什么时机选择导师比较好?”

  “顺其自然比较好。”

  “在与导师交谈的时候,主题是否应该明确?”

  “别那么明确,慢慢来,耳濡目染的渗透才能学到真东西。”

  “找导师,是否应该有目的性和阶段性?”

  “这里头你不能有功利心。”

  站在人群中,Gary 看上去温和又有耐心。“导师”是和他心底最为珍惜的一部分记忆联系在一起的,那让他找到自己想成为谁,而自己的真实状况又是什么。所谓导师,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传授技巧、解决某个问题,更多的是对价值观和精神的梳理。

  这对于急不可耐的年轻人来说,达成理解似乎还有些距离。

  Gary 来到通用电气充满了“意外”,那时他已经在国企做了近五年项目,负责接待通用电气来做贸易交接的代表,安排一系列商务会议和技术讨论日程。虽然,最后这个项目没有做成,但Gary却和这位代表成了不错的朋友,为后来加入通用电气、改变自己的职业历程埋下了伏笔。这位欣赏他的朋友,可以算是Gary在通用电气的第一个导师。当然,这段看似偶然的机会,也来自Gary 日日努力,这种偶然之后的必然,让Gary数十年后回忆起那段经历,仍感觉异常清晰。

  来到通用电气后,Gary 开始了频繁出差的日子,从供应商的工厂到客户的工厂,再到通用电气的美国工厂。很多人对Gary 说,你一定要去找个导师,为你将来的发展铺平道路,他却一直腾不出时间,直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Gary 获得了一位非常好的导师,这也是为什么他相信寻找导师“要抛开功利和目的性、自然而然”的原因。

  那时Gary 在美国做项目,合作同事中有一位快要退休的老先生,在工作中给了他很多鼓励和帮助,两个人私交非常好。当这位老先生快退休的时候,他找到Gary 说,我要退休了,不能再继续和你一起工作了,但我也没有什么东西留给你,给你介绍一位导师吧—这位被推荐的人,成为了Gary 的第一位正式导师。

  当时两人分别在美国和中国,沟通的方式就是每周通电话。电话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具体的工作怎么做、遇到难题如何解决;另一个方面是比较深层次的讨论。

  “当时我很年轻,看问题比较片面,对待人也不够大度。同事或老板说了我几句,不论对或不对,总是控制不住要去抱怨。这时候和导师谈这件事会非常舒服。他帮助你开阔心胸,让你不要去为这些事情烦恼,这让我受益匪浅。我的妻子也发现我整个人的状态变化了,她会问,今天是不是和导师谈过了?”

  对Gary 来说,这种交流更大的意义是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这对于我的人生是很大的教育。不仅仅是说教你怎么指出员工的问题、怎么处理员工不按时上班的问题,这些都是次要的。”

  导师和Gary 分享自己的阅历或者他了解的其他人的故事,这对Gary来说,就像是一种人生观的磨练。“从他那里我学到最多的是,人不要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正确的事情就坚持做下去。不要担心做了会得罪谁,当然也不能直愣愣地去把对方骂一顿。这让我的心胸更豁达。”

  也正因为此, 现在成为导师的Gary 希望和学员之间保持一种淡然隽永的师生关系,在他看来,长期价值观的塑造和影响,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又意义。

  如果一个局外人贴身观察通用电气员工一周,他会困惑地发现,有些时候,他们似乎在忙些无关工作的事情。比如滕飞。某一天的下午,他会在下班前与香港导师约定一个电话时间,然后闲聊,内容包括最近状态如何、手头事情进展是否顺利,甚至一些与他所在部门完全不相干的金融专业的问题。

  当然有时候,通用电气新大楼的咖啡厅里也会看到他的身影,身边是风尘仆仆刚从香港飞来的导师,他们基本不聊工作,而是谈一些看似无关的小事,比如自己的团队里A 和B 关系僵化,该怎么协调等等。

  这种闲聊,在通用电气被视作领导力培养的一种关键途径。

  滕飞已经在通用电气工作了六年多,其间他找到了三个不同方向的导师。对他而言,不同时期的导师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角。当外界变化迅速的时候,导师能够迅速解答困惑,并且告诉你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价值。

  当滕飞还在研发中心的时候,美国总部就给他派了第一位导师。这位导师不仅仅在技术和项目管理方面,而且在如何与外部团队沟通方面,给滕飞上了跨国公司协作的第一课。

  在成为团队管理者,发现新工作对金融知识有要求后,滕飞又在金融业务集团找了一位被外派到香港的英国导师,他们沟通的主要方式是电话,或者趁导师出差来上海时当面交流。每次为了让沟通更有效,滕飞都准备好“问题列表”。

  滕飞的第三个导师来自EVP 项目(Employment Value Propositition,雇主综合价值)。这个活动覆盖了培训、招聘、人力资源服务等主题,其中的中国导师项目更是请了公司内部100 名资深总经理,为参与项目的年轻学员辅导。学员可以在网络系统上看到这些导师的匿名背景介绍,自动申请导师,并进行自我介绍,而滕飞则更为积极主动,除了网上报名以外,他还打电话询问人力资源。相比较,滕飞更喜欢选择其他业务集团的导师,“一来是大家没有考核关系,可以很放松地交流;二来,我很好奇别的业务集团到底在干什么。最重要的是,导师的作用不是传递了多少经验、补充了多少知识,而是让学员看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

  比如最近导师教他的一件事,滕飞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先要设定项目交付时间,然后再倒推项目时间表,在技术出身的完美主义者滕飞看来,完善的计划应该从产品成型的角度去考虑。而当他询问自己在金融集团的导师时,从金融角度出发的一个答案让他豁然开朗:财务需要严格控制集团现金流,而项目的交付日期是现金流的关键指标,所以,每次都是从现金流指标来推出项目可能的交付日期,然后再进入执行阶段。“这让我知道了工程团队的角色和位置是什么,从而产生了新的视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向导师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