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陶氏化学,难说Goodbye

加入陶氏化学,难说Goodbye


  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导师

  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李静虽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着美好的憧憬,但又有着强烈的不安:工作压力很大,要学的东西也很多。

  在陶氏的网站上,有400多门e-learning课程。项目管理、沟通策略……自己想学的东西在这里应有尽有。李静一下子勾选了七八门课程,准备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

  然而,李静的导师否定了她的学习计划。在陶氏,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导师,当然这并不是行政指派的。每位导师都是经过了系统的培训,同时还有自己擅长的某些课程,他们的详细情况在陶氏的内网上都可以看得到,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某一位作为其导师。作为李静的导师,倪铮说:“我希望她做减法,了解目前最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什么是最适合我的,而后再开展学习,而不是什么都学。”

  除了在线学习,导师也会定期与学员沟通,但是导师绝不会告诉他,现在的工作该如何开展,怎么去做,而是教给学员一些思路性的东西。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就某一个话题,双方开展讨论。“在陶氏,导师就像是个幕后的支持者,引导学员学会思考,有自己的思路,而不是在前面带着他开展工作。有幕后支持者,员工的进步就会非常快,工作对他们既有挑战性又有安全感。”倪铮说。

  在陶氏,员工每做一件事情,都知道为什么要做,做了之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完成了该任务我将获得哪些收益。倪铮说,只有明确了这些,每个人才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也会有激情,而不会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当然,这里所谓的收益,并非个人绩效上的收益,而是指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让员工知道自己所担当的职责对于整个项目达成的意义。

  经常有同行会问倪铮:陶氏如此花心思地培养人,不担心员工跳槽吗?倪铮的回答是:绝不担心,因为每年低于6%的员工流动率,这是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她认为,这一数字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企业员工流动数字。然而,毕竟还是有6%的员工流动率,对此,倪铮表示,据他们统计的员工离职原因显示,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个人原因”。由于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风格,每个个体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彼此存在是否匹配的问题,到目前为止,陶氏还未见一个因组织体系上的问题而导致一定数量员工离职的情况。

  除轮岗机制与培训课程外,陶氏还特别设置了许多人性化的弹性工作制、无会议日等,尽可能满足员工们在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每周我都会到公司的健身房里做瑜伽,如果再多一张床,也许我就真把陶氏当成自己家了。”李静半开玩笑地说。

  专家点评INSIGHT

  学习改变组织与个体的命运

  以学习为导向的组织远比那些只提供宽松工作环境的公司更令人向往。想想看:你可以去犯错误;你不用离职就可以满足想尝试新工作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你有机会学习,而且就如何学习以及学习什么等基础问题,都会有人给你中肯的建议。这简直就是公司“乌托邦”?!

  其实,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上早就很清楚地说明,对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投资是能够给组织带来长期收益的。但可惜的是,许多中国企业并不真正地重视员工学习,企业只是单方面地“使用”员工,对员工的能力发展和个人成长是漠视的。有的老板甚至会认为,给员工提供了不减薪的工作岗位已经是很仁慈了。

  造成这种状态最关键的逻辑是:企业领导者担心员工“学好走人”,“我这不是给别人培养了吗?还可能是给竞争对手培养的!”在这样的心态下,企业怎么可能投入呢?

  漠视员工学习的危害是非常明显的。首先,看重个人成长与否,将极大地影响员工对组织的归属心态,员工们是不会与那些只是“使用”他们的公司共同成长的;其次,如果组织不能给员工提供新的知识和技能,就相当于越来越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从长远看,组织绩效怎么能够得到保障?此外,组织的外部形象也会受到影响。像陶氏化学这样的公司,在内部员工口碑的影响下,他们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会更加有竞争力。或许他们提供的直接报酬不是最高的,但他们提供的其他机会的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陶氏之所以能这么重视个人学习与成长,是因为企业有实力。的确,学习活动需要有企业资源的支持,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要素。需要说明的是,一个能够给员工提供学习机会和可能的组织,一定是一个企业的最高领导者从内心里非常重视、非常认同学习的组织。

  如果企业资金紧张,不可能安排老师和教室;如果企业规模不大,不可能像陶氏那样通过内部网络提供大量的课程,但完全可以通过共同阅读一本书,可以通过一些研讨交流会等方法来总结和分享,这样做也是学习。

  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没有了持续的学习,个人不能进步,企业也不能进步。而当组织内每个人都开始学习,整个组织就会发生变化,并逐渐演变为学习型组织。善于学习的组织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更加成熟地应对各种变化。而这一点,恰恰是组织能够参与未来日益激烈竞争的根本性素质。学习的另一层意义其实就是积蓄力量。撇开思想误区,从内心里重视学习,员工和组织就能够共同成长,并修炼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从员工的角度看,他们怎么舍得向这样的企业说再见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加入陶氏化学,难说Good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