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财的量化管理

企业人财的量化管理

  心中有数   用数据作为行动指南

  此图中,红线代表企业对员工成长付出的的成本,蓝线是员工创造的价值。(见图六)我们可以看到,新招进的员工,因为环境的不熟悉,或者是实践能力的缺乏等原因,他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和公司要付给员工的工资是不平等的,企业属于“亏本”一方。随着员工对工作的日益熟悉,在相当长的时间他为公司带来的是利润。但是员工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不管是因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还是因为知识的更新换代太快,劳动生产率会呈下降趋势。

  图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员工从助理到高级工程师再到首席工程师之间的过程,企业如何优化对员工的投资?如果以高代价招进员工又不能保证其创造的价值能为公司所取,公司做何选择?静态地看这张图,它是某个人在企业的发展情况。从动态来看,它也是公司不同阶段招进员工的参照。比如公司 1998年和2009招进的员工,红线的高度肯定是不同的。大家可以仔细研究此图,多角度思考员工的价值创造和员工成本之间的关系。

  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留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要做到“心中有数”。上个图的“心中有数”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考虑到员工的价值创造和员工的成本。下面的这个图中的“心中有数”是我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否直观了解人力资源的数量和动态,以此作为和业务部门沟通的依据,找寻企业的需求。

  观察这张图,大家能注意到:在一个相当高的层级中,(年末)总人数是517人,离职人数(在一年里)却达到了49人,提升人数只有17人,连整层级人数的3%都不到(见图七)。可能我们会思考,正是因为比较低的提升率,导致大量人员的离职。下面几个层级中,招聘人数都在一百以上,我们也会思考,这是否是因为企业内部的培养机制不够?每一个层级或者业务单位的都代表一定能力的群体,这种搭配又是否合理?做到心中有数,用数据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

  看清“数”背后的信息

  过去我们在大量用这个工具时,多次得到过意想不到的结果。丰田公司每年会有两次员工问卷调查,以此听取员工心声,为企业变革管理进行技术铺垫。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员工普遍认为整个公司的激励体制有问题,能人不能被提升,被奖励的人也没有充分得到奖励。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公司提升的恰恰是优秀的员工。

  通过对内部劳动力的分析,我们发现公司内部真正的高绩效人员是得到了提升机会,但是对技术专长的员工,公司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也就是说这些技术专长的人,在收益的增长、期望值增长的概率非常小。员工因为身边的例子而做出了以偏概全的判断,主要问题出在了沟通上。不需要对薪酬、绩效管理等等做任何大的调整或预算增加。

  企业制定的激励政策和员工反映的情况是有差异性的。所以,我所谓的心中有数,是指能够从实际事实中得到有用信息。具体到人力资源战略时,它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HR在员工提升、鼓励或者离开中的做法,也给员工传递了很多信号,让他们据此作出自己的判断。有可能导致他们的不满、嫉妒、气愤等情绪,起到可能不理想甚至完全相反的效果。我们要从数据的角度看问题,学会通过现象看实质,通过表面看内涵。要能够对数字敏感,真的会从数字中看出问题或机会。当然,这是需要一些HR本身能力提升的,因为“心中有数”可能要求HR对财务、人力资源、运营等方面的知识的需求和把握。就人力资源而言,在内部劳动力市场比较大的情况下,通过观察每季度甚至每月的数据变化,HR可能会分析出员工流动率提高了的原因,并思考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种”心中有数“会对 HR应用心理学、经济学、数理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提出很高的要求。

  人力资源在心中有数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第一我们非常熟悉员工问卷之类的工具,第二在信息日益发达的现代,我们有条件更加细致地量化工作,而不是为了“数”而数,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量化工作来把握企业内部状况。我们要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我们人力资源也要站在信息时代的前沿!

  员工成长中的两个“数”

  选择雇主的时候,员工通常更看重将来成长的可能性。对于“成长”,其实我们过去说的一直比较虚,今天通过第三部分,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概念和理解。图中横向的坐标是被提升的概率,我说这其时也就是所谓的成长(见图八)或内部成长。但全面的讲,企业内部的成长其实是两个数字。一个是升迁的概率,以及每一次提升后隐含的下次或将来被提升的或升迁的概率,也就是条件概率;另一个就是每次提升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在“钱“或财务上:工资和福利会怎么变?成长其实是这种概率和收益的乘积。员工在某时某地考虑他在企业的将来,其实是在数这些帐:我将来什么时间可能会在什么位置,会是什么样的“待遇”?

  从一个看大门的到行政人员,然后向其它可能职位去发展,这就是概率。其实,每个人都在估算:一年、两年、三年之后,我会到什么地步?即便他们尚未把公司当作长相厮守的场所,但也会做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判断。这个概率基于对事实的观察得出,随着公司的成长,业务发展,我可能有怎样的提升概率?另外一个概念就是每次的提升意味着什么报酬。所以成长是很具体的,有了它,员工就可以给自己做个规划或估计了。HR不能不算这笔帐,因为员工会一直在算。他们基于什么信息如何在算这笔帐?我们希望他们算什么帐?哪些信息错误、不完全?员工和企业对于这些帐的“算法”上有什么不同?该如何共赢?这是我们HR必需要关注的。而我们知道,员工的成长、流动、表现和很多因素相关,如何通过对错综复杂因素的分析来找出最重要的因果关系,就需要人力资源具备系统分析的技能。

  结束语:

  企业如何激励员工?过去人力资源做的最多的工作是问、听、访谈。今天下午给大家介绍的方法,强调的是要从数学的角度去实际验证。通过一些图表,思考我们组织结构的演变方向,这样就可以在比较直观的基础上同业务部门人员做有效沟通。比如并购其他企业时,通过图表,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公司的升迁制度、招聘制度是否匹配?

  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我们也可以有的放矢的做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比如之前讲到的两条曲线没达到平衡(见图六),很多时候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呈冲突状态。企业要问:我用了很多精力培养员工,如何保证他给企业本身带来价值,而不是在短时间内跳槽?

  在金融危机看来有缓和的阶段,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追求创造“百年老店”的过程中,在思考激励、竞争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系统的考虑激励的问题,从长计议。绝对不能仅仅是照搬其他企业的激励手段,人云亦云。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系统地考虑,尤其要考虑好如何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建立,来做些为企业和员工福祉长期有益的工作。大家通过我的讲解应该能看出来,有效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是需要系统理清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本的关系,把握内、外劳动力市场的平衡,考量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管理的。唯有系统的思考人力资本战略、理念和计划,才有可能建立不可复制的企业文化。

  王宪亮先生:前翰威特企业转型和并购咨询大中华区首席顾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企业人财的量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