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职业生涯需要做资本性投入 在最近几次关于职业生涯管理的论坛上,我发现一个很普遍也很有趣的现象:不管是在校的MBA学生(未来的管理者们)还是在职的管理者们,一提起职业生涯的管理问题,大家关心和讨论的几乎都是关于职位升迁的那些事儿。比如,怎么样才能够实现从“主管-经理-总监-主管副总裁-总裁”的职位升迁等等。却很少有人提出对于职业生涯的发展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比如说:我应该怎么做或者我应该做什么才能不断优化、丰富自己拥有的各种职业资源,从而最终拥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
事实上,我们都很清楚:对结果的思考和关注并不能带来结果本身;只有采取正确的行为才能带来良好的结果。而正确的行为首先来自于正确的理念,即:思路决定出路。
那么,什么才是职业生涯管理中的正确理念和正确行为呢?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坚信通过管理可以成就美好的生活。而正确的职业生涯管理需要我们具备一种“经营”的思想和理念。即,像企业家经营企业一样,来经营我们的职业生涯。那么,企业家是通过什么来取得成功的?答案是通过经营资源,通过不断做资本性投入来获得成功的。
因此,作为一名职场人,我们也必须学会把我们最稀缺的资源——时间和精力——放在“资本性的投入”上,让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不断地实现“保值、增值”,不断地为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职业回报。资本性的投入能在资源消耗的同时,对你未来的职业成长带来持久的增值作用和积极影响,能够促进你的职业生涯步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而消费性投入常常只是一次性的产出收益,而不会对你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更不会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投资回报”。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什么样的投入算是资本性投入呢?试举几例,与大家共享:
一、做有持续性产出的工作是资本性投入
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如果你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做一些新闻性的报道,一旦这些新闻第二天在报纸上登出以后就再没有进一步的使用价值的话,那么,你的这种投入就不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或收益产生太大的影响,这种投入就更像是一种消费性投入,而不是资本性投入。
但是,如果你不仅仅是写写新闻,还对新闻事件进行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并把时间花在写作有更为持久价值的文章、著作或者是参加相关的专业论坛、研讨会上,你的工作成果因为变成了铅字,因为在业界留下了声音甚至产生了反响,那它就可以产生一系列后续的积极影响,比如,有人约你来出书、有人请你做嘉宾、有人请你做报告等等,那么你所做的一切就是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资本性投入。
二、能够不断夯实自己的投入是资本性投入
以我自己为例,当年曾在一家咨询公司做到了合伙人、事业部总经理的位置。如果用单纯的职业升迁的观点来判断,似乎是很成功的。但是,随着那家公司的战略定位从“顾问型公司”调整为“培训型公司”的时候,我毅然选择了离开。
因为在我看来,管理顾问本质上就是一个“企业医生”,需要能够帮助企业诊断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同一个老中医一样,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和实操案例的不断深入地积累,一名管理顾问也终将会变得“越老越值钱”。这种职业的积累和投入,能够不断地夯实你的专业功底,这种投入就是“资本性投入”。而一个培训讲师呢,如果你不能经常性地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实战中去,只是满足于“吃老本”或者仅仅在管理的概念、理念、培训技能上下功夫,你就会变得“越讲越虚”。终究会离优秀的企业管理实践越来越远,最终会陷入“低水平重复”的怪圈,直至被淘汰出局。
三、学习更聪明地工作是一种资本性的投入
为什么信息产业中的企业比农业产业中的企业拥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并且也更容易诞生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有更聪明的价值增值模式。即它们有更好的商业模式和创造价值的手段。
在农业企业中,产出与投入的关系总体上是非常强的线性关系。每一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即便再勤奋,最终没办法颠覆产出跟投入之间的线性关系给你带来的约束。而在像微软这样的软件类企业中,其产出和投入之间则是一种“指数级增长”的非线性关系。一旦一款产品研发完成并成功上市后,它的所有后续发行成本就只是刻录一张光碟的制作成本了。其投资收益之大由此可想而知。
同样地,在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也存在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模式”的问题。比如,你是选择单打独斗?还是选择整合资源、协同作战?你是想当一个自由职业者,满足于“加法式”的收益增长?还是想领导一个团队来一起工作,从而收获做“老板”带来的收益与回报的“乘数效应”?
谈到职业发展的时候,我经常讲都会建议说,我们不仅要会Workhard(勤奋地工作),更要懂得如何Worksmart(聪明地工作)。因此,花费时间和精力对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会让你变得更有竞争力并给你带来更为可观的收益,这样的投入就是“资本性投入”。比如,训练你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典型的资本性投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成功的职业生涯需要做资本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