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氏工业 最赚钱的私企

科氏工业 最赚钱的私企  这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科氏工业集团现任董事长查尔斯·科克说,“除非我死了,科氏才能上市”。

  有人算过一笔账:从1960年至今,入选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企业平均资产增长了70倍(假设红利再投资);如果采用同样的计算方式,科氏工业集团的资产在同一时期内则增长了超过2200倍。也就是说,假如你在1960年对科氏工业投资了1000美元,这笔投资到现在将给你带来超过220万美元的收益。遗憾的是,除了科氏家族成员和少数几个合伙人外,恐怕没有人能享受到这种高额回报。

  2008年,科氏工业的年销售额约980亿美元,这个数字大概是“财富世界500强”第50名的水平。不过,若论回报率,可能“500强”中没有几家能超过它。

  作为一家私人控股公司,科氏工业并不对外公布详细的财务数字。只有穆迪和标普这两家著名评级机构能够得到科氏工业提供的一些信息。在这两家机构的评级表中,科氏工业长期保持Aa1和AA+的好成绩。

  2009年9月30日公布的《福布斯》400富豪榜显示,73岁的查尔斯·科克和69岁的大卫·科克并列第9位。这对身价达160亿美元的兄弟是科氏工业集团的拥有者,目前分别持有科氏42%的股份。

  大多数中国人可能对科氏工业比较陌生,这个集团虽然进入中国市场已有10年,但目前在中国只开设了一个办事处,主要业务也仅有道路沥青,不太受普通消费者关注。但在北美,科氏工业的业务从原油开采、炼油、化工、建材、纸质品、纺织品,到农业、畜牧业、金融服务??一应俱全。它拥有占北美市场总量1/4的液化石油气加工集团和北美最长的石化产品管道,是北美最大的天然气开采、运输、贸易商之一,是美国主要矿物贸易商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焦炭贸易商,其供电业务遍及美国50个州。

  2005年底,在花费210亿美元收购当时全球造纸行业老二——乔治亚-太平洋公司、创造了截止当时最大一宗私企收购上市公司的纪录后,科氏工业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私人持股企业。

  这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科氏工业集团现任董事长查尔斯·科克说,“除非我死了,科氏才能上市”。

  自掏腰包的收购狂

  科氏工业的规模成长得益于一系列的收购,并且这些收购都是科氏工业自己掏腰包,没有一分钱是来自资本市场。

  查尔斯的父亲、科氏工业集团的创始人弗雷德·科克出生于1900年。其父哈里·科克在19世纪末期从荷兰移民到美国,并在得克萨斯州的夸纳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报纸及其附属印刷厂——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哈里收购的《简要论坛报》至今仍在发行。

  弗雷德长大后,不愿待在父亲的印刷厂里度日。他对化学很感兴趣,但当时很少有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于是,17岁的弗雷德进入休斯顿的莱斯大学学习工程学。念到大二时,他得知麻省理工学院新开了化学工程课,便立刻转学。从麻省理工毕业后,弗雷德开始从事化学工程师的工作。

  1925年,应同学刘易斯·温克勒的邀请,弗雷德加入了位于堪萨斯州威奇塔的一家工程公司。在这里,他发明了一种新技术,改进了重油转汽油的热裂解工艺。这项技术对当时的炼油行业影响重大,因此,弗雷德·科克的名字也被加入了公司名称中,这家公司后来改名为温克勒-科氏工程公司。

  1940年,弗雷德又参与组建了一家新的炼油厂,作为5名原始股东之一,他出资23万美元,获得了新公司23%的股份。这家炼油厂位于东圣路易斯附近,名为木河炼油公司,是科氏工业集团的前身。

  木河炼油公司初期的发展并不顺利。公司成立不久就赶上了二战爆发,美国对炼油行业征收高达90%的“超额利润税”。祸不单行,几位原始股东之间又发生了冲突。1944年,有两位股东退出。

  1946年,木河炼油公司以40万美元及10%的股份收购了岩石岛石油和炼油公司,这家公司拥有一个炼油厂和一个集油系统。收购来的炼油厂在三年后就关闭了,但那套集油系统却为木河炼油公司之后最大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年之后,木河炼油公司的其他几名原始股东也相继退出,弗雷德买回了所有股份,独自一人发展业务。其后几年中,通过与当时的石油大亨们展开一系列大胆的商战,弗雷德逐步将木河炼油公司发展成为业界的龙头老大。

  科氏工业的规模成长得益于一系列的收购:从60年前的岩石岛炼油到60年后的乔治亚-太平洋纸业,从克莱斯勒旗下的市政租赁业务到杜邦旗下的英威达(英威达是全球最大的纤维和聚合物综合生产商之一,拥有1000多个美国专利,近年来被炒得火热的“莱卡”就是英威达旗下品牌)……这些收购都是科氏工业自己掏腰包,没有一分钱是来自资本市场。

  查尔斯始终记得父亲在他刚来公司时,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我希望你的第一笔生意赔钱,否则你会高估自己。”

  虽然查尔斯在自己的书里幽默地说道:“其实他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我做的很多笔生意都赔了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科氏工业 最赚钱的私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