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闯关” 中国正矫正既往发展模式,试图走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之路。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言及转变发展方式时,他提高了声调,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这是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高层再度发出“转变”的强烈信号。转变发展方式已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转变”将成为左右2010年政策导向的关键词。
不过,多位学者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发展模式短期内实现转变难度很大,除了闯关的智慧与勇气之外,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刻不容缓的“转变”
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有着自己的理解。
全国政协委员、华旗爱国者董事长冯军告诉《财经》记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更进一步的积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品牌是主力军。为此,冯军在今年的提案中呼吁在发达国家建立一批“中国创新企业服务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她认为,当前政府亟需以前瞻性眼光来制定国家汽车产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自主品牌打造国际化的汽车品牌,打响“中国车”概念,“改变粗制滥造的印象”,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邵志清介绍了上海的情况。去年,上海市委进行了17个课题的调研,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前者表现为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后者则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作为契机。
据邵志清介绍,上海还提出淘汰落后产能,这一调整今年可能导致工业产值减少250亿元左右,加上去年减少的196亿元,两年共损失550亿元左右。“但我们认为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这是非常必要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桂田告诉《财经》记者,发展方式的转变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过去靠投资、拼能源消耗转变为靠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将过去依靠投资、外需转变为靠消费、内需为主。
“现在所面临的能源、环境约束也促使我们发展方式转变。”黄桂田表示,只有转变方式,才能缓解一系列制约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因素。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WTO研究会常务理事何伟文对《财经》记者表示,“产品转型、产业升级方面,我们应注意不要又走简单外延型发展的老路子,必须要有真正自主的技术,不要追求盲目的扩张。”
转变路径逐渐明晰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本次工作报告基本延续了以往的思路,涉及产业调整、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发展、节能减排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和以往有较大区别的是,报告特别强调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经济发展方式“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