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在夹缝中破、立、变

中小企业在夹缝中破、立、变

就对国家GDP增长的贡献而言,中小企业往往容易被忽略。事实上,中小企业的社会价值并不小,它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最为紧密,它是活跃市场的积极分子,它还是大学生创业的最佳实验基地。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生存维艰。让人颇为欣慰的是,挽救中小企业,也算是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但如何救,是自救,他救,还是多管齐下?值得深究!

一线生存机遇

每次风暴和危机后,都有不少企业扛不住倒下了,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尤其首当其冲,损失也最为惨烈。据浙江省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漫延下,全省制造业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24%,注吊销数上升7%。

制造业每次风暴及危机中,总会面临更多困难,包括多种要素成本上升,拖垮赢利能力;另会遭遇出口困局;如若内需市场再出现疲软,则可谓雪上加霜,因此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的危机似乎已是常态。

但“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在产业危机十面埋伏的境地,却也出现了一线生机。早在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限塑”通知。根据通知规定,2008年6月1日开始,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制造业中的环保型产品无纺布袋及系列产品一枝独秀出墙来。

飞美工艺厂位于中国礼品城之都——龙港镇,成立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创办者敏锐把握市场机缘,响应国家政策及时代召唤,逆流而上,推出高品质的无纺布袋、高质量的可降解塑料袋及各类环保型的时尚包装袋。据了解,“环保与共,和谐相融”是其立企之本。

二元经济格局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用二元经济论来解读中国制造业之困,颇让人醍醐灌顶(读者不一定认同,却也值得思考)。他认为,中国经济根本不是过热,也不是所谓的过冷,而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环境使然,即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

他进一步指出,民营制造业是过冷部门,地方政府推动GDP增长的部门是过热部门,这种畸形的二元经济形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

事实上,国家每次投资刺激方案也是紧紧围绕“重工业,大企业”,分析人士指出,经济刺激计划坚持抓重点,抓主要矛盾,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无可厚非。

但在二元经济格局下,初出茅庐、不谙世道又缺失国家利好政策倾斜的中小企业如何求生存却也深值忧虑。在各方人士的热心呼吁与积极奔走下,从中央到地方,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也陆续受到重视,并已有相应措施出台,包括减免税收行政费等。

飞美工艺厂是浙江众多中小企业中的普通一员,在风暴及危机中破浪而来,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狂风大浪的拍打,数十次濒临生死边缘,但随着上述国家利好政策的逐步倾斜,加之管理创新的完善提高,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资金技术的融注补充,前沿信息的跟踪嫁接,品牌设计的潮流时尚,营销渠道的立体布局……飞美正倾全力,大有釜底抽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

三方利益掣肘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上世纪提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可以解释到底为什么普遍认同的环保价值观与大众的实际行动背道而驰。

一般来讲,如果集体行动的结果会使个人受益,个人愿意参与集体行动。但如果集体行动的胜利果实不能排除非参与者的话,即如果不参与集体行动,照样可以享受胜利果实,那理性的个人就会“搭便车”。就像环境污染,如果集体行动导致环境的改善,那么没有参与行动的人同样可以享用舒适的环境。可是如果人人都“搭便车”没有切实行动,环境改善便无从谈起。

除上述大众理性行为的相互冲突外,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也是环保事业难以为继并深入下去的原因。就环保袋生产企业而言,据了解,目前浙江苍南一带类似企业林立,但都以中小规模为主。企业之间为了些微利润恶性竞争的不少,以至于环保袋生产未能形成规模和影响力,业界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水平也上不去,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环保袋等产品的生产企业很难独立成长,更多时候要以相关制造集团供应商的身份出现。如此一来,环保袋生产商等中小企业又与大的制造集团形成利益冲突:是要最大限度地照顾自身利益还是哪怕偶尔牺牲小我利益也要着眼全局兼顾供方利益?

飞美工艺厂选择后者。其创始人解释说,只有我国一大批民族企业集团获得了有效生存和良好发展,中国民族经济才不至于在危机中沦丧,作为供应商的中小企业才有更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中小企业在夹缝中破、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