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连续刊发关于“负利率时代”的理财问题报道,引发社会关注,本报理财热线连续接到许多市民咨询电话,询问“理财弱势群体”应该如何面对。就此,记者采访多位理财专家,他们表示在通胀预期明显的背景下,理财弱势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市民理财意识淡薄、理财观念保守以及理财信息传播的不对称。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金融创新。”
诺亚财富武汉管理中心总经理胡俊告诉记者,理财弱势群体不适合进行股票投资,今年股市的波动较大,个股可能有机会,但普通投资者不一定能抓住。他们可以选择挂钩实物的房地产和风险较小的理财产品进行投资,使整体收益提高。“大家投资股市的最终目的就是想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是以5年或10年的中长期理财为例,如果每年都有8%到10%的复合增长率,理财效果还是较好的。”
她提醒,购买理财产品首先一定要了解产品性质。委托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浮动类理财产品挂钩二级市场,肯定存在一定波动,风险较大。弱势人群应选择挂钩基础资产的产品。“很多人现在存在误区,觉得把钱交给专业机构或人士打理,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市民在购买产品时必须耐心倾听,听懂产品的结构是什么,风险点在哪里,产品设计对风险点的把控采取什么样的机制。”
深圳发展银行武汉分行零售部理财经理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小时候吃一碗热干面5毛钱,现在涨到2块5。一碗牛肉粉2块钱,现在要七八块,老百姓觉得钱不值钱是有感而发。”她认为,在通胀压力下,保守的理财客户群体有投资的要求,但由于信息不畅,并没有真正了解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大多听熟人介绍或小道消息。她建议投资者应经常与专业理财人士进行沟通,他们会以客户的家庭情况、教育职业背景等为基础,量身定做理财方案。
同时,金融专家也表示,提供理财服务的机构也应大胆创新,一家银行针对定期储户在汉推出“金抵利”理财业务,不仅可在办理业务当时,银行将利息收入提前返还给客户,避免存期贬值的风险,而且将利息折算为黄金,随着通胀而让利息升值。
记者观察,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理财选择和更优的服务,多数银行还只是在通知存款上做文章,创新步履不大。如不少银行鼓励理财弱势人群采取七日通知存款方式以获得较高收益。现在个别银行在通知存款业务上创新,不再要求七天的存期,只要客户办理相关手续,大额的活期存款可自动转为通知存款,且存期不限,支取时通知存款自动转为活期,也无附加条件。
如何避免钱越存越少? 银行资深专家为您支招
民生银行理财师王冠告诉记者,理财弱势群体应该把理财重点放在稳健型理财产品上,收益略高于CPI即可,不要过多追求高回报。理财收益高于CPI,就可保证存款不贬值甚至稳步增值。“目前银行就有一些1个月到12月的短期理财产品,起存金额为5万元,年化收益率最低可达2.1%,以一份3个月的理财产品为例,它最低收益率可达到2.25%,虽然和一年期的存款利息持平,但存的时间短,若利息上调,市民有时间改变投资策略。”
她认为,购买债券型基金也是一种较为稳妥的投资方式。“今年1月开始,债券型基金的表现还是很理想的。”
浦发银行理财师杜文娟建议,市民在投资之前,要先了解自己,量力而为。理财弱势群体可购买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1个月、3个月、6个月、一年的理财产品,都可选择。“这些产品的收益都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收益,1个月最低达到1.75%,3个月最低可达1.9%。”
同时市民还可选择投资货币基金。“货币基金资产主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等短期有价证券。风险较小。每日结算,流动性高,一般基金赎回两三天资金就可到账。”
专业人士提醒,市民若购买理财产品,是不能在任意时间赎回的,一定要等到产品到期。而购买基金的市民,则要注意必先缴纳1%的申购费,一年内赎回则要收取0.5%的赎回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理财弱势群体”巧妙应对 每年收益10%不难【投资理财】